【節氣|立冬】順應體質養生進補 養腎藏精保暖迎冬
「立冬」是冬季第一個節氣,象徵冬天正式來臨。這是萬物收藏、準備過冬的時節,氣溫逐漸下降,白天短、夜晚長。在香港和台灣等亞熱帶地區,這時氣溫還不至寒冷,有時更有炎熱的陽光。不過,隨著北風漸強,加上日夜溫差大,外出記得添衣。
進補是冬季養生傳統,但進補不等於「亂補」。中醫認為,應該根據自身體質選擇溫、涼、平補。若體質偏寒、怕冷、易疲倦者,可選「溫補」,如烏雞、羊肉、當歸、紅棗等補氣養血的食材;體質燥熱、易上火者則適宜「涼補」,如百合、雪耳等降火潤燥的食材;若腸胃較虛,則建議「平補」調理脾胃,如淮山、蓮子等。
由於不少進補食材本身是中藥,如黃耆、當歸、人參、白朮等,本身有服用西藥,如降血壓、降血糖等藥物的慢性病患者,應先諮詢醫生,避免中藥與西藥交互作用。
養腎藏精 多睡多曬太陽
另外,中醫認為「冬主腎」,立冬後應重視腎臟保養。可多吃「黑色食物」,如木耳、黑豆、紫米等,有助養腎藏精、延緩老化。睡眠也是補冬方式之一,建議早睡晚起、順應日照規律,讓身體充分休息。白天可曬曬太陽補陽氣,晚上睡前可泡腳促進血液循環,有助入眠。
適量運動 穩定情緒
進入冬季,活動量減少容易導致情緒低落,建議適量運動,如散步、太極、遠足等,有助提升氣血循環、增強免疫力。不過,不宜進行過於激烈的運動,尤其是長者,早晚更要注意保暖。
(綜合資料:衛生署《節氣養生》、醫管局《中醫動》、《健康2.0》)
其他內容:
【節氣|立冬】冬之始陽氣潛藏 養生以補腎防寒 早睡晚起待日光 免躁動避風寒
節氣|短休一下減負荷 補充氣血好禦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