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重新認識自己建立正面形象 精神病的「復元概念」
你可曾聽過「復元人士」?我們會稱呼各類精神病及情緒病康復者為復元人士,究竟「復元」是怎樣的概念?
Read more你可曾聽過「復元人士」?我們會稱呼各類精神病及情緒病康復者為復元人士,究竟「復元」是怎樣的概念?
Read more部分自閉症人士對身邊發生的大小事情似乎不太顯露個人情緒及反應,令人覺得難以理解他們的想法及情緒。究竟自閉症人士的情緒感受與其他人有何不同?他們是否較少出現情緒困擾呢?
Read more如果身體出現不適,我們會懷疑自己是否生病、擔心檢查結果,這都是正常反應。不過若長期害怕自己患重病,過度憂慮自己健康,而且「疾病」已成為你的生活重心,那就可能患有「疾病焦慮症」。
Read more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曾指出,平均每7個港人便有一位在一生中經歷常見的精神疾病。而接受醫院管理局治療的精神病患者人數,由2011/12年度約18.7萬人增至2020/21年度逾27.1萬人,近十年來增幅逾四成。
Read more人不能離群獨處,每個人都相依相連。宏觀整個世界,我們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部份,我們的行動也影響著整個世界。您可能會想,我這麼渺小,如何能影響世界?
Read moreLinda是職場女強人,在商場打滾數十年,現在已是一間大公司的管理層。職位越高,沉重的工作壓力也伴隨而來。Linda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於工作,她總想力臻完美,每天除了在公司加班,也常常把工作帶回家。縱然睡在床上,也總想著翌日的工作安排。(撰文:新生精神康復會)
Read more子女總有讓父母感到生氣的時候。當你心情平靜時,或許你可以平心靜氣地跟子女溝通。但如果你本身已經很累,或心情欠佳,就很難保持這份平靜和耐性。
Read more新生精神康復會2014年起與本地大學合作研究,在香港實行英國「心理治療普及化計劃」 (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IAPT) 的可行性,並派新生會臨床心理學家到英國深造低密度(low intensity)心理治療—「單對單的指導式自助治療」(Guided self-help),回港後遂發展本地化的情緒GPS服務計劃。
Read more婚姻是一生一世的承諾,也是組織家庭的基礎,但要相伴到老,對很多夫婦而言並不容易,特別是涉及到子女的管教問題,若夫婦其中一方面對情緒病患時,雙方矛盾可能愈演愈烈。當局內人難以看清解決方法,勇敢踏出第一步對外尋求協助,一家人才有機會重回正軌。
Read more為人父親者往往要肩負起養家的擔子,當家庭出現問題,特別是要照顧子女的特殊需要,容易感到心力交瘁。單靠自己的力量未必足以渡過難關,學會適時對外求助,才可以帶領家人一同走出困境。
Read more有小孩的家庭通常周圍都是玩具,生日、聖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