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專欄】月經紊亂致崩漏 – 中醫的「治崩三法」

崩漏一方面可造成失血過多,導致貧血、頭暈眼花、倦怠乏力等虛弱問題,另一方面對日常起居生活會帶來相當不便,兼影響患者的情緒。而且月經不調,也是反映當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欠佳,身體存在比較嚴重的失調,以致沖任不和,擾亂正常的月經生理。

月經
(@Sora Shimazaki_pexels)

明代醫家方廣在其著作《丹溪心法附餘》中提出治療崩漏的三個法則,稱作「治崩三法」,具體分為「塞流」、「澄源」、「復舊」三個階段。塞流顧名思義是要減少出血止損,想方設法止血以減輕身體的損耗。澄源是要根據四診辨證了解崩漏出血的機理,查找引致失調的病因,對證施治。復舊為善後手段,在調治身體的失調之外,逐步通過調養以使臟腑功能恢復平衡,回復正常的月經生理。

「塞流」非用單一藥物

談到中醫的塞流止血,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西醫的止血藥物。不過中醫的止血方法和藥物的選用是要根據辨證去選擇的,藥不對證便起不了作用。中藥理論有「炒炭止血」的說法,將藥物經過炮製炒炭後可以發揮止血功效,但藥物的止血原理還要視乎其原本的藥性和患者的證候,例用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蒲黃,炒炭成蒲黃炭後有化瘀止血的作用,適合血瘀的崩漏患者。有清熱涼血作用的棕櫚、藕節,炒炭後成棕櫚炭、藕節炭,有清熱止血的作用,適合熱證的崩漏患者。中醫的「塞流」不是用單一藥物,而是需要辨證用藥。

經痛
(@Sora Shimazaki_pexels)

崩漏機理-熱、虛、瘀

崩漏臨床常見的中醫機理,主要是熱、虛、瘀。血熱偏盛或陰虛內熱,以致熱擾沖任,迫血妄行,於是可引起持續不止的月經出血。這類患者的出血量一般較多較急較多,實熱者血色鮮紅,虛熱者血色淡紅,實熱者的其他身體表現包括身熱、面紅、暴躁、舌紅、脈弦數等,有性急易怒、愛吃辛辣煎炸食物的習慣。虛熱者則常見潮熱、盜汗、口乾、多夢、舌形薄瘦、脈弦細等,有熬夜晚睡的習慣,而且年齡偏大。要改善「有熱」的失調,實熱者可清熱瀉火,虛熱者可滋陰降火,清實熱的常用中藥包括生地黃、黃芩、梔子,清虛熱的常用中藥包括牡丹皮、地骨皮、玄參。

「瘀」-行經不暢、婦科疾病

崩漏之「瘀」主要是瘀阻胞宮,舊血不除,新血不得順利歸經而出血,常見於本身行經不暢、有婦科腫瘤疾病,以及產後(包括小產)女士。血瘀崩漏的特點是出血時多時少、時有時無,出血顏色偏暗並可伴有血凝塊,其他表現包括面色暗而無華、唇舌紫暗有瘀斑瘀點,反映氣血運行不暢。治療氣滯血瘀證的崩漏需要行氣祛瘀止血,常用藥如大黃、當歸尾、桃仁、赤芍。

經痛
(@cottonbro studio_pexels)

「虛」-脾虛和腎虛

虛證崩漏具體指脾虛和腎虛,脾氣虛不能固攝血液,腎虛則沖任不固,血失封藏,均可導致月經不止。除月經紊亂外,脾虛者多伴隨體力不支,腸胃消化功能減退的表現,腎虛者則容易精神萎靡不振、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耳鳴、健忘等。中醫認為虛則補之,脾虛者可集中補脾補氣,用藥如黃芪、黨參、白朮、山藥、補中益氣湯等。腎虛者宜補益腎精,偏陽虛者可用菟絲子、杜仲、制附子、右歸丸,偏陰虛者可用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知柏地黃丸。

崩漏患者需要注意保持飲食清淡,少吃辛溫燥熱及味道濃烈的食物,也要避免進食寒涼生冷食物,保持充足睡眠。在崩漏治療的「復舊」階段,可針對因月經紊亂而造成的損耗進行適度調補善後,固本培元,如氣虛者可用黨參、黃芪、五指毛桃、山藥,血虛者可用當歸、白芍、熟地黃、大棗等,使身體機能逐漸恢復正常。

其他內容:
【專欄】經期「拖尾」要分虛實
關心妳「姨媽」 經血顏色反映體質情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