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專欄】頭頸腫塊:早期發現與診斷的重要性

流行病學與發病特徵

頭頸腫塊在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分佈特徵。根據統計,兒童和青少年的頭頸腫塊多為感染性或先天性病變,如淋巴結炎或囊性腫瘤。而在成人中,特別是 40 歲以上人群,頭頸腫塊的惡性可能性顯著增加。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報告,頭頸部惡性腫瘤每年新增病例約為 66,000 例,其中以口腔癌、喉癌和鼻咽癌為主,男性患者的發病率約為女性的兩倍。此外,吸煙、酗酒及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頭頸部癌症的重要危險因素。

常見病因與分類

頭頸腫塊的病因可分為以下幾大類,需根據患者年齡、病史及症狀進行初步判斷:

  1. 感染性病因
    • 急性或慢性淋巴結炎最為常見,通常由細菌、病毒或結核感染引起,患者多伴隨發熱及局部壓痛。
    • 頸部膿腫可能由蛀牙或扁桃體炎擴散引起,常見於免疫功能低下者。
  2. 先天性病變
    • 胚胎發育異常可導致囊性腫瘤(如甲狀舌管囊腫或鰓裂囊腫),多在兒童或青少年期檢出。
    • 這類腫塊通常為無痛性,但隨著感染可能出現紅腫。
  3. 良性腫瘤
    • 常見於唾液腺的多形性腺瘤或脂肪瘤,生長緩慢且無壓痛,但可能壓迫周圍結構。
  4. 惡性腫瘤
    • 原發性頭頸部癌症(如鼻咽癌、口腔癌及喉癌)或轉移性腫瘤(如肺癌或甲狀腺癌的淋巴結轉移)多見於中老年患者。
    • 惡性腫塊多為堅硬、固定且快速增大的無痛性結節。

頸部腫塊的早期症狀

  1. 無明顯原因的頸部淋巴結腫大,且持續存在超過兩週不消退。
  2. 腫塊質地堅硬,類似橡膠硬度,且不易移動。
  3. 伴隨持續發燒、夜間盜汗、體重莫名減輕等全身症狀。
  4. 出現喉嚨痛、吞嚥困難或呼吸困難等局部症狀。
  5. 同側耳朵疼痛或聽力變差,可能與深部喉嚨或鼻咽部腫瘤相關。
  6. 頸部腫塊無痛且持續增大,特別是後頸部無痛腫塊,需警惕鼻咽癌的可能性。
  7. 伴隨體重下降、口腔潰瘍、耳鳴、流鼻血、鼻塞、聲音改變等症狀。
  8. 發炎性腫塊則常伴有疼痛、發熱,常見於感染性疾病。

早期發現的重要性

早期診斷是提高頭頸部惡性腫瘤治療效果的關鍵。根據研究數據,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在早期診斷時可達到 80%以上,而晚期診斷的生存率卻不足 30%。此外,頭頸部腫塊的早期發現還能避免腫瘤壓迫重要結構(如氣管、食管或神經),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患者往往因忽視頸部的無痛性腫塊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羅中佑醫生強調,若頸部腫塊持續存在超過兩週,或伴隨其他全身症狀(如體重下降、夜間盜汗),需立即就診

診斷流程與工具

頭頸腫塊的診斷需要綜合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及病理學診斷,以下是具體步驟:

  1. 病史詢問
    • 重點了解患者的症狀持續時間、腫塊是否疼痛、增長速度及伴隨症狀(如吞嚥困難、聲音嘶啞)。
    • 評估危險因素,如吸煙、酗酒及 HPV 感染情況。
  2. 體格檢查
    • 檢查腫塊的大小、位置、質地及是否可移動。
    • 特別注意鄰近結構,如甲狀腺、口腔及耳鼻咽喉區域。
  3. 影像學檢查
    • 超聲波檢查 是診斷甲狀腺結節或淋巴結病變的首選工具,靈敏度高且無輻射。
    • 電腦斷層掃描(CT)磁力共振掃描(MRI) 可評估腫塊的範圍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 正電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 用於評估惡性腫瘤的全身轉移。
  4. 病理學檢查
    • 細針穿刺活檢(FNA)是鑑別良性與惡性腫塊的黃金標準,尤其適用於淋巴結或甲狀腺腫塊。

頭頸腫塊的治療方向

頭頸腫塊的治療策略主要依據病理診斷結果及病因來源而定,涵蓋良性炎症、感染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等多種可能。羅中佑醫生為大家整理各類病因的治療方向與臨床處理原則。

1. 良性炎症與感染性病變

若細針穿刺(FNA)或其他檢查確認腫塊為良性發炎,常見於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淋巴腺炎,治療以抗生素為主。通常處方一至兩週的抗生素療程後,淋巴結會逐漸縮小並恢復正常大小。

若感染源為特殊病原體,如肺結核菌,則需接受針對肺結核的標準抗結核藥物療程,治療時間較長且需密切追蹤。對於其他細菌或病毒感染,則依據病原體特性對症下藥。膿腫形成時,可能需要外科引流手術以控制感染和減輕症狀。

2. 良性腫瘤或先天性囊腫

良性頸部囊腫(如甲狀舌骨囊腫、鰓裂囊腫)及良性腫瘤(如血管瘤、唾液腺良性腫瘤)通常透過手術切除以防止感染或腫塊增大,並將切除後的組織送往病理化驗,以確定診斷並排除潛在癌變。

3. 惡性腫瘤與轉移性腫塊

若細針穿刺或手術切片發現惡性細胞,治療策略需根據原發腫瘤及轉移狀況制定。常見情況包括頭頸部原發癌症(如鼻咽癌、口腔癌、喉癌)及其他器官癌症(肺癌、胃癌、腸癌)轉移至頸部淋巴結。

  • 手術治療:對於局限性惡性腫瘤,首選手術切除,包括完整的頸淋巴結清除術(radical neck dissection),以徹底切除腫瘤及淋巴結,並提供完整病理評估。
  • 術中冰凍切片檢查:手術過程中若懷疑惡性,會進行冰凍切片以即時確認診斷,協助決定手術範圍。
  • 術後輔助治療:根據病理結果及腫瘤分期,術後可能需接受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並控制局部及遠端病灶。
  • 淋巴瘤:若診斷為原發性淋巴瘤,治療主要以化療為主,並視情況輔以放射治療。
外科專科醫生羅中佑醫生

其他內容:
【專欄】一文解構甲狀腺癌
【專欄】頸淋巴腫脹的成因與診斷方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