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為何深夜總是餓?小心患上夜食症 自我檢查五大症狀

為何深夜總是餓?部分人愈夜愈精神,愈夜愈心思思想進食,原來這是一種病!學名稱之為夜食症候群(night eating syndrome,NES),屬於過度進食與睡眠問題的綜合症。患者晚餐後仍然想吃很多食物,造成睡眠困難,又因睡不着而半夜起來大吃大喝,形成惡性循環。

假若每次宵夜都吃個不停,晚餐後、睡覺前總覺得口痕想進食,可能患上飲食失調疾病:夜食症。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夜食症患者多數同時出現情緒及睡眠質素差的問題,更有機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這類病人一般在日間沒有食慾,並有失眠的困擾,經常在半夜醒來,導致生理時鐘混亂。部分患者情緒較波動,可能伴隨焦慮症、抑鬱症,甚至狂燥症等。

夜食症候群症狀

白天沒有食慾
晚餐後到入睡前,有強烈的進食慾望
每星期失眠4至5天
強烈認為吃飽才睡得着
愈入夜,心情愈低落

一星期平均有兩次以上半夜起床進食,即有可能患上夜食症。此病症跟夢遊或其他與睡眠有關的飲食失調不同,患者清楚知道自己正在進食。若一星期有4至5天無法入睡,再加上有兩晚或以上需要起床進食,最好尋求醫生協助。要判斷病情是否嚴重,主要視乎是否影響日間正常生活。

患者大多為有意減肥的年輕人

本港夜食症的病人大多是10至20多歲的年輕人,尤其是有意減肥的一群。他們有機會在日間食量不大,晚飯後卻不能控制食慾。患者在半夜攝取的卡路里,往往佔全日總攝取量的四分之一,結果導致體重過高。亦有研究發現,夜食症的成因與荷爾蒙失調有關,病人的兩種荷爾蒙水平較低,分別是褪黑素和瘦素(Leptin)。

夜食症患者常在晚上進食大量食物,而身體無法如日間般消耗糖份或卡路里,令糖份積聚體內,強迫身體分泌大量胰島素處理,久而久之增加胰臟負荷,最終形成糖尿病。夜食症患者的身型一般較肥胖,甚至影響社交。他們會因體型而不開心,影響自信,結果不願意出席社交活動,引發社交焦慮,後果可大可小。

治療包括藥物和心理治療

一旦患上夜食症,治療一般包括藥物和心理治療。醫生會處方血清素藥物協助病人改善病情,病人亦有可能需要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糾正錯誤的想法及調整飲食習慣。醫生亦會帶領病人進行一些放鬆練習,如肌肉放鬆和靜觀等。他們平常亦可在家中做一些拉筋或柔軟體操,藉此放鬆身心,有助提升白天的食慾,對改善病情極有幫助。

相關文章:
飲啖水都肥? 想改善水腫就要………
10大解憂食物 吃出好心情

One thought on “為何深夜總是餓?小心患上夜食症 自我檢查五大症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