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港人生活繁忙緊張 10大簡易心理健康貼士
要活得開心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身心健康。但香港人難免生活緊張,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美國紐約時報健康版提供10大心理健康貼士,要做到並不難。
Read more要活得開心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身心健康。但香港人難免生活緊張,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美國紐約時報健康版提供10大心理健康貼士,要做到並不難。
Read more原來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不只發生在兒童身上,美國研究發現,由2020年到2022年當地患ADHD的女性激增。有醫生表示,手機既是病因,又是治療方法。
Read more美國女演員愛瑪史東(Emma Stone)在今屆奧斯卡金像獎,憑著在《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的細膩演出,第二度獲得最佳女主角。氣質高雅、笑起來能把全世界治愈的艾瑪,原來曾深受恐慌症困擾,靠在表演中找到與焦慮共存的方式。什麼是恐慌症?
Read more復元概念強調復元人士的自主性,他們作為復元歷程的中心,明白自己在過程中的責任及參與治療的重要性,在醫療團隊、家人、朋輩及公眾尊重支持下,建立有價值及有希望的人生。
Read more填色不是小朋友的專利,原來成年人填色可以幫忙減壓及紓緩焦慮的情緒。當我們想減壓時,很自然會想到做運動或吃些甜點等,英國專家研究顯示,成年人對著畫簿填色有助降低焦慮情況和倦怠,特別是結合靜觀 (Mindfulness) 。
Read more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曾指出,平均每7個港人便有一位在一生中經歷常見的精神疾病。而接受醫院管理局治療的精神病患者人數,由2011/12年度約18.7萬人增至2020/21年度逾27.1萬人,近十年來增幅逾四成。
Read more任何人都可以擁有及追求理想的精神健康的權利,惟社會上存在不少對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誤解及歧視,令他們的權利及發展機會受到損害和限制。社會對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存在甚麼誤解呢?事實又是如何呢?
Read more人生漫長路上,找到另一半分擔快樂固然幸福,但若然失去另一半,接下來的人生又應該如何面對?人生的際遇無法預測,要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當中的困苦難為外人道,適時向外尋找幫助,為自己走出悲傷尋找動力,也是為人生下半場打開一扇窗。
Read more在香港,「成功」的定義往往是跟個人的學歷、專業或收入相關,這麼說來,QQ(化名)可以算是時下所謂的「人生勝利組」。自香港的名牌中學畢業,公開試成績不俗,在80年代完成香港理工學院(現為香港理工大學)的文憑一年級課程後,便到英國深造當時嶄新的科目 ─ 電腦化會計課程。畢業後,在英國的會計師樓當註冊會計師實習生;回港後加入了知名的企業工作,更完成了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撰文:新生精神康復會)
Read more「正在墮下深淵,不知如何走出來」是Helen和經歷情緒低落的人可能會有的一種感覺。新生精神康復會心理健康主任按著Helen的步伐,支援她逐步學習重新建立恆常而平衡的生活習慣,最後走出情緒低谷。
Read more香港終於復常,可以脫罩了!但很多人仍未習慣脫下口罩,以真面目示人,甚至仍處於高度防疫狀態,每天搓手十 多次。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習慣是需要時間去改變,但有人經過一段長時間,未必能回復正常生活,2003年沙士後曾有病人持續戴口罩17年,直至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再繼續戴口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