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經歷至親離世與患病 尋找走出悲傷的動力
人生漫長路上,找到另一半分擔快樂固然幸福,但若然失去另一半,接下來的人生又應該如何面對?人生的際遇無法預測,要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當中的困苦難為外人道,適時向外尋找幫助,為自己走出悲傷尋找動力,也是為人生下半場打開一扇窗。
Read more人生漫長路上,找到另一半分擔快樂固然幸福,但若然失去另一半,接下來的人生又應該如何面對?人生的際遇無法預測,要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當中的困苦難為外人道,適時向外尋找幫助,為自己走出悲傷尋找動力,也是為人生下半場打開一扇窗。
Read more在香港,「成功」的定義往往是跟個人的學歷、專業或收入相關,這麼說來,QQ(化名)可以算是時下所謂的「人生勝利組」。自香港的名牌中學畢業,公開試成績不俗,在80年代完成香港理工學院(現為香港理工大學)的文憑一年級課程後,便到英國深造當時嶄新的科目 ─ 電腦化會計課程。畢業後,在英國的會計師樓當註冊會計師實習生;回港後加入了知名的企業工作,更完成了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撰文:新生精神康復會)
Read more「正在墮下深淵,不知如何走出來」是Helen和經歷情緒低落的人可能會有的一種感覺。新生精神康復會心理健康主任按著Helen的步伐,支援她逐步學習重新建立恆常而平衡的生活習慣,最後走出情緒低谷。
Read more香港終於復常,可以脫罩了!但很多人仍未習慣脫下口罩,以真面目示人,甚至仍處於高度防疫狀態,每天搓手十 多次。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習慣是需要時間去改變,但有人經過一段長時間,未必能回復正常生活,2003年沙士後曾有病人持續戴口罩17年,直至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再繼續戴口罩。
Read more從事顧問工作的Winnie,多年來在外國留學及工作,習慣自由自在的生活,惟近年回港後她重新與家人居住,生活模式改變之餘,更需要重新適應香港急速的工作文化,令她時常感到焦慮。去年初,Winnie情緒爆發,不願起床只想不斷睡覺,又時常造噩夢,食慾不振更導致體重急降,性格亦變得暴躁。(撰文:新生精神康復會)
Read more人生難免會荊棘滿途,遇到失敗。一旦我們遇到挫敗,容易會抑鬱、沮喪,有時負面情緒會無限loop,將自己視為失敗者。如何訓練我們的韌性,加強心理質素來面對逆境?
Read more80歲的呂先生一向精靈活潑,有時會照顧孫兒,有時會與兒子研究家族生意如何發展。突然有一天,他像將以前的記憶與現在的事情混淆,以為過世多年的母親仍活著,忘了兒子早已改名,以為太太是外傭,不知是白天還是晚上,吃東西時像個小孩舔手指,嚇得家人急忙帶他求醫,醫生診斷他患上譫妄症(Delirium)。
Read more「我沒有後悔之前的經歷,沒有那段經歷,就沒有現在的我。」每個人的人生不盡相同,但或許當中總有遇上波折的時候,如何消化自身經歷,繼續走向未來,是每個人生命中重要的課題。對謝淦輝來說,上半生崎嶇難行,卻讓他領略人生的意義;透過努力工作回饋社會,就是他化挫折為動力的最佳途徑。
Read more隨著愈來愈多名人及藝人分享自身的情緒困擾問題或是抑鬱症的經歷,抑鬱症對於社會大眾來說不再是一個禁忌的話題。雖然大家可以開放討論,但這是否又代表社會大眾可以坦然地面對抑鬱症?
Read more香港人面對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當中不少身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們,承受的壓力更是令人窒息,卻又因難於啟齒不敢求助,只能默默撐住,最終有機會「鬱出病來」。男士們若感到壓力過大時,嘗試與可靠的親友傾吐不快,有助舒解心中鬱結;子女們也可以多問候,為爸爸打打氣。
Read more本港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高達10萬人,接近長者人口十分一。對於照顧者來說,除了照顧上承受壓力外,更要目睹最親的家人逐漸忘記自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