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煩人的陰囊會陰痛
臨床上其實有不少男性會患上一個難以啟齒的問題:時常感覺陰囊、大腿內側,或陰囊與肛門之間的會陰部隱隱作痛,甚至有牽扯感的疼痛。他們常擔心這些不適會否長期持續、會否影響泌尿生殖及性功能等,而且也不好意思經常觸碰按摩這些部位。這些患者會去求醫,但醫生通常會告訴他有炎症。患者會服用抗生素,但收效甚微。即使患者反覆向其他醫生求診,得到的待遇也是差不多,問題並沒有解決,這些患者會在無計可施之下嘗試求診中醫。
(撰文:註冊中醫師邱宇鋒)
先說這個,現在的病人每當出現病徵時,總愛先上網看看,他們會看到有一個病叫「睪丸扭轉」(testicular torsion),如不及時處理,會導致睪丸壞死。在此要科普一下,臨床上,睪丸扭轉確實是個急症,但在診間甚少碰到,尤其是當您的下體痛是會反反覆覆出現的話,屬於睪丸扭轉的可能性甚微。對一般人而言,要習慣不要凡事都往最糟糕、最惡劣之處去想,這屬於過度焦慮,常常懷著這樣的心態,對身心健康都不好。
下陰部痛原因多樣
會導致下陰部痛的原因有很多,炎症是其中一種,例如睪丸、附睪、前列腺、精囊腺等器官有炎症,是會有疼痛的感覺。針對這種因急性發炎引起的疼痛,這時候就要消炎止痛,西藥可以服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或配合使用抗生素殺菌。中醫方面這類急性炎症通常有實熱證或濕熱證的表現,例如局部有熱感甚至發燒、分泌物增多、紅腫等,中醫會用清熱解毒、清熱利濕的方式治療。
但是持續、間歇性的陰囊會陰痛,就未必跟炎症有關。醫者在問病時一定要了解詳盡的病史、治療經過等。我接觸過不少這類患者,服用抗生素已經有好幾星期甚至更長(最長的一個是服了九個月抗生素,因為他為了同一個問題不斷轉醫生看診),下陰仍常常痛。那麼他的疼痛就不似是患上急性炎症,服用消炎藥、抗生素通常無效。這些患者會出現反覆下陰痛的原因,其中一類與血液循環不良有關,例如精索靜脈曲張。至於另一類原因,是與神經功能失調有關,以致感覺異常。在中醫的角度,上述這兩類情況有著相同的機理,都是屬於氣機失調,氣滯血瘀,不通則痛。
後天因素致氣機不暢
導致氣機不暢的原因,主要強調後天因素。在診斷分析方面主要依靠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結合醫者的經驗判斷,客觀檢查如驗血、超聲波檢查等作用不大。久坐、久臥,缺乏運動,過食生冷,久處寒冷之地,下陰部位受寒,皆會妨礙氣血運行。長時間蹺腳坐、內褲過緊或過鬆,都會影響外陰部的氣血運行。除此之外,不能忽視情志因素對氣機的影響。長期處於緊張、焦慮、高度警覺的狀態,或憂思鬱怒過多,對精神的消耗過量,可引致肝血和腎精虧損,都會干擾氣血運行。在中醫治療方面,首選藥物治療。
對證施治,氣機失調者,需要理氣行氣;氣滯血瘀者,需要活血化瘀。由於肝氣鬱結以致氣機不暢的病人,常見表現包括思慮多、精神壓力繁重、消化不良、胸悶氣窒、下體脹痛、愛嘆息。由於中醫認為足厥陰肝經的經絡循行圍繞外陰部,因此針對陰囊、會陰的痛症,會強調糾正肝臟失調,疏通氣機。單純因氣滯而痛者,常用方藥包括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枳殼、延胡索等。
中醫認為氣鬱可化火,患處可能會出現熱感,或整個人有上火的表現,例如煩躁、口乾、夜睡不寧、小便黃赤等,治療可配搭清熱,如黃芩、黃柏。
氣滯礙血運成血瘀
氣滯可影響血運,形成血瘀,可見患處脹痛持續,位置固定,甚至在精索靜脈曲張的患者上可見陰囊出現蚯蚓狀的突出血絡,此時治療便要從活血入手,常用方藥包括少腹逐瘀湯、桃仁、紅花、鬱金、丹參等。
患者在養生調攝方面,首先必須要對自己的病情及身體狀況有正確認知,調整心態,要相信這個狀況是可以治好的,而且並非危急重症,要摒棄胡思亂想及不必要的擔憂,因為過份擔心更容易阻礙氣機,會令病情惡化。其次,在藥物調治之外,要注意多做運動、學習鬆弛,避免久坐。內褲的鬆緊度要適中,讓陰囊有足夠的承托。多做深呼吸、擴胸、提肛等動作,有助促進氣機暢行和幫助放鬆。注意保暖、少食生冷,對改善氣血運行也有幫助。對於患病日久者,應當堅持治療,調治本病大概需要數周至數月不等,一般去到不適感覺逐漸消退,且能基本維持,便可減藥或停藥。
其他內容:
【專欄】男人之痛 陰囊痛的常見成因
【專欄】遺精治「心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