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陳奕迅曾受困擾 精神科醫生漫談焦慮症
歌手陳奕迅早前舉行全球180 多場巡迴演唱會,並在其演唱會紀錄片中,自揭罹患焦慮症,但為了演出,不敢停藥,引發關注。他坦言最大壓力是來自覺得自己把聲不夠好、擔心影響演出水準;患病後提醒自己,很多事不由得自己控制,領悟要學會放過自己。

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根據全球數據,大約14個人之中便有一位(7.3%)患有焦慮症。香港專科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錦珊醫生亦解答了多項與焦慮症相關的疑問:

Q:焦慮症的主要成因如何?與性格有否關係?
焦慮症的發病包括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所構成。生理因素包括遺傳和大腦內負責調節情緒的神經傳遞物質水平失衡有關。心理因素則包括容易憂慮的性格,傾向負面思考模式或採用逃避去應付問題的適應方法。環境因素則與長期壓力、創傷經歷、家庭問題或經濟狀況有關。
常見與焦慮症有關的性格特點包括容易憂慮最壞的情況、欠缺自信和認為自己缺乏能力去克服困難。

Q:焦慮症是因為患旭本身已有潛在風險而誘發;還是確實由一件事而引致?
焦慮症的發病通常與特定觸發點或背後的長期壓力有關。如果單一事件帶來的壓力程度非一般人所能面對,固然對精神情緒帶來一定影響。然而,事件對於個人的影響程度和持續性也取決於內在和外在各種綜合因素。個人如何去理解和適應事件,以及外在如何去配合和支持,均會影響發病可能性或病情發展。
Q:當發病時的症狀如何?最嚴重會有甚麼後果?
焦慮症的發病在不同年齡層情況有所不同。廣泛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焦慮症,患者會出現失眠、乏力、精神難以集中、肌肉緊張等症狀,心理上則容易表現得暴躁或者感到不安。
在驚恐症中,第一次發病的平均年齡為25歲。當驚恐突襲、人處於極度惶恐時,大腦的警號會響起,身體亦隨即進入作戰或逃走的狀態:情緒上會感到萬分恐懼;身體會出現呼吸急促、手忙腳亂、胸口翳悶、手腳麻痺和頭暈眼花等症狀,令患者出現失控或快要死亡的錯覺。久而久之,患者因憂慮這些驚恐突襲再次出現,從而逃避或抗拒外出、上班或上學,嚴重地影響日常生活。

Q:焦慮症的治療方法如何?治療是永久還是可以斷尾?
治療焦慮症通常結合藥物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主要針對調節腦內導致焦慮和驚恐的傳遞物質。常用藥物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 (SSRI) 和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 (SNRI) 。藥物一般都是安全的,無上癮風險,通常需時約4至6個星期會較為見效。
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地治療負面焦慮的思想模式,並透過行為實驗去克服引起焦慮的狀況。部分病人在接受治療後能完全痊癒,但亦有部份病人需要維持治療較長時間以避免復發。如果在發病早期接受治療,且症狀較為輕微,完全痊癒的機會較高。
Q:焦慮症會否復發?有甚麼預防方法?
焦慮症可能會復發,然而復發與否也取決於多項內在和外在因素。
平日留意保持身心健康和調節生活壓力,可預防焦慮症和減低病發的機會。
- 作息定時,足夠睡眠: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能讓大腦可以有休息和修復的機會。
- 適量運動:一星期最少3天,每次30分鐘的運動,可讓身體釋放安多芬,減低過份活躍的壓力反應,從而改善情緒。
- 培養興趣,調劑生活:尋覓能夠令自己獲得趣味和放鬆的活動,能有助減低壓力,亦可讓自己從壓力和恐懼中抽離。
- 均衡飲食:避免使用過量刺激性的飲品,如咖啡或茶等。
個案分享
潘錦珊醫生分享了一宗個案,一位年約50歲的男士,從事銀行工作,既要兼顧龐大的工作量,也需要訓練新同事。因過去一年難以入睡,前來診所求醫。他表示,對於公司近年收入下降,他感到十分憂慮,總是放大自己的責任,一方面擔心未能完成工作,另一方面擔心工作出錯後的後果,腦海裡總是想著怎樣令營業額上升。逐漸他身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不適,如經常頭痛、肚痛或肚脹。在一次駕車期間遇上塞車,他突然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手腳乏力、極度驚恐,立即到急症室求助。
然而,他的焦慮情緒持續,擔心回到工作崗位後會再出現類似的狀況。他漸漸地發覺逃避也不是辦法,於是決心尋求協助。在問診的過程中,他透露在年幼時便要負擔家庭經濟的責任,這種持續且過強的責任感令他變得難以放鬆。血清素治療對改善他的睡眠和焦慮水平有一定幫助。他亦積極進行放鬆訓練和認知治療,慢慢地打破焦慮和恐懼的循環。
【陳奕迅紀錄片預告片】
其他內容:
【精神健康】長期受精神疾病困擾 Emma Stone靠表演克服恐慌症
【情緒健康】著名雕塑家朱銘疑因病厭世 醫生籲留意長期病者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