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解構進食失調背後的身心困擾(下)
(編者按:上期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錦珊醫生以個案小恩的情況,講解何謂進食失調?以及進食失調分類,今期講解其成因與治療方法。)(撰文:香港專科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錦珊醫生)
上期專欄:【專欄】解構進食失調背後的身心困擾(上)
為什麼會患上進食失調?
生物學因素:進食失調具有遺傳性,家族中有相關病史者風險較高。此外,腦部神經遞質(如血清素)的功能異常與進食失調的也有關係。
心理因素:完美主義者往往對自我要求過高,對體型或外表的焦慮可能誘發進食失調。情緒低落或自我價值感受損害的也更易受到影響。
社會文化因素:社會文化對美和體型的價值標準,以及個別職業對纖瘦的要求,也會增加出現進食失調的風險。
環境壓力因素:生活上的創傷經歷,與家人的溝通問題、人際關係問題,以及學習和工作上的壓力,間接令患者感到想從控制體重上得到滿足感和獨立自主的感覺,或通過暴食行為上發洩壓力和情緒。
診斷方法
進食失調的診斷是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或《國際疾病分類》(ICD)中的診斷條件。
醫生會向病人及家人詳細詢問病史,了解病人的進食習慣,體重變化的速度和幅度、情緒狀態、發病因素,以及對於身體和精神狀況的風險評估。
在身體檢查中,醫生需要量度進食失調對於病人身體狀況可能造成的併發症,例如量度病人的維生指數、BMI、進行心電圖檢查及驗血以量度電解質是否正常,並排除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可能性。

治療方法
要開展治療,必需對患者有同理心,並與患者建立信任,讓患者感到情緒獲得接納,讓他能夠打開心窗,接納和醫者對話。進而面對自己的軟弱,有勇氣認清自己的困擾,並克服進食失調的問題。
治療過程需要多專業的參與,包括醫生、營養師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協作。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在臨床研究上有效治療進食失調患者,透過教導患者認清進食失調問題的性質,以及對其精神和身體的傷害,並透過增強患者的病悉,推動患者克服進食失調的問題。患者會記錄日常的飲食習慣,並且回顧當時的情緒和自動出現的思想謬誤,從而協助患者克服一些過度負面的情緒和扭曲的思想。
家庭治療(Family-Based Therapy)和人際關係治療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則有助處理家庭相處和人際關係的問題,舒解進食失調背後的家庭和人際相處困擾。
營養師在治療上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營養師會協助患者訂立可行的進食計劃,從而協助患者克服重拾正常飲食習慣時可能遇上的困難或生理反應,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安全地讓體重回復正常。
在藥物治療方面,調節血清素的藥物對暴食症或同時伴隨抑鬱症和焦慮症的共病情況都有幫助。在厭食症的情況下,隨著體重回復正常水平,伴隨的焦慮情緒和強迫症狀往往會有逐步改善。

後記
小恩在家人的鼓勵下接受精神心理治療。初期,小恩對於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體重控制的態度十分抗拒。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小恩逐漸打開心窗,揭示自己內心的軟弱之處。她開始面對過度控制飲食和體重背後的心魔。調整對自己的期望,重新審視自我形象和價值觀念。在家人、朋友和治療師的鼓勵和協助下,小恩慢慢克服了過程中的恐懼,適應了身體的變化,體重也漸漸上升。
總結
進食失調常見於青少年期發病,影響着年輕人的健康。病患背後的心理、人際相處和價值觀問題,需要多專業的協助,以及家人和環境的支持來協助患者復原。
從預防的角度上,應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避免隨意節食或追隨極端飲食法。學習傾聽身體真正的飢餓感與飽足感,有助建立正常的飲食節奏。另外,認清壓力來源,調節自我期望和進行適當紓解壓活動,有助建立身心健康。建立興趣也能促進正面情緒,有助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形象,避免過度著重以外表和體重作為自我價值的評價。
進食失調患者需要勇氣去作出改變,而患者的家人更需要親友、學校或社會的協助和支持。患者和家人認識早期癥狀及早介入和治療,對康復有正面的幫助。克服進食失調過後,患者便能夠回復正常的生活,不再被進食失調所控制。

其他內容:
【專欄】面對嚴重身體疾病的精神健康和心理適應
【專欄】少年早知愁滋味——從青少年情緒問題看輕生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