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運動員退役後 何去何從?

我早前參加了文化和體育界與霍啟剛先生的座談會,當天有超過70位不同界別的代表,包括話劇、書法、健身、滑浪等等。 在會上,我除了表逹對高爾夫球發展想法外,更關注運動員在退役後的生活。

我參加了文化和體育界與霍啟剛先生的座談會,關注是運動員在退役後的生活。
參加了文化和體育界與霍啟剛先生的座談會,關注是運動員在退役後的生活。

可能大家會以為香港運動員退役後,會當教練或在總會裡找到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人人都知道,運動員的生命非常短暫(高爾夫球除外), 但收入卻不高。以李慧詩為例,她每月的薪金約為$41,000至$48,000,這已是奧運有獎牌運動員的薪酬水平;如奪得的名次是第四至第八名,全職運動員的薪金只有$35,000左右。當然他們亦有退休金,但金額並不足以付首期和供樓等。而退役後,能夠任職教練的運動員只有不足總數的5%。其實有體院照顧的運動員已算幸運, 若非精英項目的運動員,情況便更需要關注,而政府也是時候重新檢視精英項目。

因此,我認為幫助運動員轉型是一大目標。政府對頂級運動員設全包的獎學金,但若非頂級運動員而又合資格讀大學,便需要靠大學自行給予資助。預算所限,大學一年或只能收取1至2個此類學生,大大影響了退疫運動員升學和日後的出路。現在很多運動員退疫後,也只能當保險行業,或者飲食業甚至開酒吧等等。我期望香港的運動員,為香港付出了汗水後,會換來有保障的退役生活。

文:劉家樂(Now TV 高球評述員及香港高球從業員工會副召集人)

相關文章:
等到天荒地老的除口罩做運動
捱夜後的必喝湯水 簡單好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