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初春之鼻敏感 食療按穴位緩症狀
進入春天,天氣時熱時冷,日夜溫差變化大,再加上濕度增加,急驟的天氣變化常令一眾鼻敏感患者感到苦不堪言。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眼鼻痕癢是常見的鼻敏感症狀。臨床上也有不少鼻敏感患者因為鼻水倒流的問題,總是覺得喉嚨像有痰黏著似的,需要經常清嗓或咳嗽。
(撰文:註冊中醫師邱宇鋒)
鼻敏感和傷風感冒在具體症狀方面是有不同的地方,鼻敏感症狀多為間歇發作,尤其是在早晨或夜間,或在溫度、濕度變化時,或在接觸特定致敏原如花粉、毛髮、塵埃時誘發。當這些刺激出現,鼻敏感的不適反應即出現,當這些刺激消失,鼻敏感症狀可隨即緩解,這會令鼻敏感的病情反反覆覆,時好時壞。傷風、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新冠病毒感染)的病徵通常是持續出現的,無時輕時重的變化,而且多伴隨全身的不適如發冷、發熱、周身肌肉痠痛乏力等。
發作與感受風寒濕邪有關
中醫認為鼻敏感的發作與感受風寒濕邪有關,以眼鼻痕、打噴嚏為主要症狀的,多屬風邪;以鼻塞不通為主要症狀者,多屬寒邪;以流清鼻水、痰多、鼻水倒流為主要症狀者,多屬濕邪。在治療方面可根據實際症狀判斷身體情況,再用疏風解表、驅寒、通竅、祛濕、化痰等方法治療。在舒緩症狀方面,常用的祛風中藥包括紫蘇葉、白芷、防風,通竅中藥包括炒蒼耳子、辛夷、薄荷,驅寒中藥包括桂枝、生薑、祛濕中藥包括白朮、茯苓,化痰中藥包括半夏、陳皮。
其他方法減輕症狀
除服用中藥外,要減輕鼻敏感的症狀,可嘗試以下方法:
一、避開致敏原:中醫主張「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患者可嘗試留意自己的鼻敏感症狀是否存在誘因,常見的致敏原包括溫度改變、濕度改變、空氣不流通、花粉、毛髮、塵埃、特殊異味等,可盡量避之以免誘發症狀。
對冷熱溫差敏感者,應注意保暖避寒,如室內溫度不宜過低,避免頭頸、肩膀、前胸、上背直接吹風。對濕度改變敏感者,可配合使用抽濕機(或增濕器)改善環境。對花粉過敏者在戶外可佩戴合適口罩以遮擋刺激物。對室內焗促環境過敏者建議應多打開窗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對毛髮過敏者應盡量避免養寵物,或加倍注意寵物衛生。對塵埃過敏者應避免在處所放置過多雜物或毛公仔、地氈等,寢具要勤加洗換。對異味過敏者應避免吸煙(包括二手煙)、點燃香蠋等。
二、洗鼻:可自製或選購生理鹽水作潔鼻之用。要正確掌握鹽水的濃度(0.9%),即每公升水含9克氯化鈉,太淡或太濃都容易刺激鼻腔黏膜。洗鼻時應徹底灌洗鼻腔,避免使用冷水,先灌洗一邊鼻孔再到另一邊,在洗鼻時鹽水可能會從嘴巴或另一邊鼻孔流出,是正常現象,注意此時要用口呼吸,以免嗆到。
洗鼻能有效減少鼻腔分泌物以及附著在鼻黏膜上的致敏原,減輕流鼻水、鼻塞症狀。不過洗鼻的次數不宜太多,建議每天不要超過三次,以免過度刺激鼻黏膜。
三、穴位按壓:穴位按摩一方面可以改善鼻子周圍的血液循環,另一方面按中醫理解有祛風解表、益氣、通竅的作用。常用穴位包括位於鼻翼兩側的「迎香穴」,位於眉心的「印堂穴」,位於後頸的「風池穴」,位於手上的「合谷穴」。按摩時可用中等力度按揉各穴三分鐘,至有酸脹感覺。如經常鼻塞、流鼻水,可用雙手掌摩擦鼻翼兩側約五分鐘,至有溫熱感覺,可減少鼻水分泌,及改善鼻黏膜腫脹而造成的鼻塞。
四、食療:食療的作用和藥療近似,在改善鼻敏感症狀方面主要也是疏風、驅寒、祛濕、通竅,可飲用「蘇葉薄荷茶」。
蘇葉薄荷茶
材料:紫蘇葉10克、薄荷5克、生薑兩片
製法:沸水沖泡10至15分鐘,溫服,每日1至2次
功效:祛風寒、通鼻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