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整形外科 | 妥善處理創傷 疤痕復原更好

相信大部分人都希望有白、滑、無瑕疵的肌膚,有些人更會介意身上出現因受傷而產生的疤痕,期望能盡快消除這些疤痕。整形外科專科醫生彭志宏提醒,解決疤痕問題,是從創傷一刻便有正確的處理,盡量令皮膚層在良好情況下得以復原,減低疤痕的形成。

意外創傷後,疤痕應如何處理?

若身上已有疤痕,一般會視乎疤痕對傷者的影響、疤痕的成熟程度、位置以及特性,如有否凸起、變硬、闊度等。若疤痕造成的影響不大,傷者亦不太在意,也不一定要處理。彭醫生表示,在創傷一刻開始有正確的處理,是避免疤痕出現的最好方法。他續稱,因為皮膚組織下的肌肉、脂肪,可能因創傷而受破損或遺失,故需要將破損部分重置,令原本組織重置於原本的位置。

至於皮膚層,患者便需要將破損皮膚清除,縫合剩下來完好及正常的皮膚,這樣才最有機會復原得最好。也有些人對已產生疤痕不太滿意,亦可於術後利用不同的整形外科方法,令疤痕變得不明顯,這稱為「二次修復」

出現疤痕後,甚麼人需要注意呢?

有些人的傷口經簡單處理後,疤痕位置長期有發炎反應,例如紅腫、發熱等,這便要考慮一下,是否處理傷口的方法出現了問題。彭醫生稱,有些傷者因意外撞車、踩單車跌傷,傷口有可能會有樹枝等外物,這便需要小心處理;若在縫合傷口前沒有徹底清除外物,會令傷口長期發炎,繼而影響疤痕復原,而傷口更有機會含膿再爆開。

他更引述,曾有一位病人於外國意外受傷,在當地醫療情況不太好、傷勢又危急時,只好將頭部傷口縫合,但返港後發現疤痕附近不停腫脹,過了一個月後臉部亦未見消腫,傷口位置甚至流膿而求醫;醫生之後根據當時情況建議傷者,接受全身麻醉再清洗傷口,並檢視一下傷口情況,結果發現該傷者於撞車後,有不少細小外物,如樹枝、樹葉、沙石等在傷口內。當他完成清理外物後,再為傷者將皮下的肌肉、脂肪逐層縫合,疤痕復原亦會較好,不會再有長期紅腫問題。

此外,亦有一些情況是創傷後,於第一次緊急縫合時,未有縫合深層破損組織,有機會令皮下肌肉萎縮,表面皮膚下陷。若遇上這種情況,患者可考慮接受疤痕修復;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醫生再打開傷口檢視皮下組織,將該些組織重新縫合,打好傷口「地基」,表面再縫合後,疤痕效果會較好。因此,彭醫生提醒,若傷口於縫合後兩至四星期內逐漸變紅,便需要考慮再求醫,觀察會否有其他問題。

有疤痕就一定要處理?

很多人疑惑疤痕是否一定要處理,彭醫生則稱,若疤痕已經是很多年前產生,只是不太滿意,便可以考慮用手術等不同方法改善。但若疤痕會影響功能或比較明顯,如有凸起、變硬情況等,皮下組織、肌肉出現黏連而影響郁動等,便應考慮諮詢醫生意見,改善疤痕情況。

*短片內容僅供參考,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相關內容:
整形外科 | 想皮膚變靚 從了解組織及結構開始
面上「小瑕疵」不容忽視
預防勝於治療的肥厚性疤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