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足前做足準備 鍛鍊下肢免受傷
很多遠足山徑,每逢周末就會塞滿人潮;確實近期很多人可能在家鬱得太久,把握周末假日的有機會便到戶外「親親大自然」。不過不論山徑難度高或低,在出發前都應注意一些事項,以策安全。
行山穿上合適的服裝,亦有助走路時更舒適,切記不要穿裙子或沒彈性褲子,亦應避免穿露趾鞋、帆布鞋,因山路難行、蚊蟲甚多,路面濕滑,一不小心便容易絆倒。最理想是穿着淺色長袖衫及長褲,並穿上行山鞋保護腳踝;在冬天遠足,更要配備足夠的禦寒衣物。
千萬別以為吃了早餐便可空手上山,因行山人士不時會估計錯誤,以為半小時的路程,卻花了4小時才完成,最終行到筋疲力盡,卻缺水缺糧。無論事前有否吃飽,行山時必須準備足夠糧水,每人每行1小時便要預備700毫升清水。食物應以高熱量、輕便、易進食為主,如葡萄糖、提子乾、朱古力及能量棒等。
大家必須計算好行山時間,帶備地圖和指南針。千萬別太晚出發,否則入黑後會增加迷路危機。若打算入黑後才下山,必須帶備電筒照明,以策安全。遠足時亦應帶備一些急救用品,包括膠布、繃帶、紗布、棉花及消毒藥水等;亦可帶備電筒、哨子及繩索,以便迷路時應用。
行山當日必須要通知家人登山的時間及地點。萬一在山中有意外,家人亦能通知警方求助,並能提供足夠資料。一旦行至中途感到不適,便毋須勉強,寧願休息後折返,下次再挑戰相同路徑。
沿途拍下路徑標記
行山講求體能和應變,並非一朝一夕可達到,而是要日積月累的經驗。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行山人士,遠足前亦必須做足熱身運動,及帶上充足裝備。不要輕易挑戰難道級別高的路線,並應依照原本規劃的路線走,不要選擇抄小路。遠足前亦應學習一些基本求救訊號及急救技巧,一旦遇上意外,亦懂得如何應對。途中亦可順手拍下路徑的標記號碼,一旦遇上危險,向警方求助時便能提供相關號碼,甚至開啟手機定位,協助及加快警方尋人。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關係,故行山亦應避免約太多人,以免人群聚集,建議只約三五知己,有足夠照應便可。另外,亦可選擇兩小時內完成的短程路線,減少遠足其間往公廁小便,減低染病風險。
到郊野行山呼吸新鮮空氣,當然對身體有益,有說行山遠足對膝蓋好,但又有人說行山會「傷膝」,到底哪個說去正確?其實行山與其他運動一樣,一旦姿勢和肌力不好,很容易令自己受傷而不自知。
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大的關節,亦是人體站立活動時最主要的承重關節。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表面的軟骨會因日積月累的使用而有退化跡象,膝關節亦成為人體中最容易退化的關節之一。原來,行山不單止靠雙腳,而是要腰、腹、腿三者配合。行山前,大家應加強下肢鍛鍊,減低受傷風險,如做半蹲或箭步蹲等熱身運動。
行山姿勢不良影受傷
一旦行山姿勢不良,便很容易令自己受傷、引發勞損及痛症。行山時多上落樓梯、或要行斜坡,加上是長時間、重複性的運動,膝蓋壓力比平日行平路多33%,負荷甚重。上樓梯時,膝蓋很容易因向內傾而受傷;平時可留意自己在上樓梯時,膝蓋有沒有向正前方,如發現有問題,應找專業人士協助。
平日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一般肌力較弱,故不應向高難度挑戰。行山初哥可選擇一些適合一家大細的家樂徑,又或水塘等較平坦的路線;每走半小時便應坐下數分鐘休息,全程不應多於3至4小時,約15至20公里。若有舊患如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都不宜行山。一旦遠足途中發生急性損傷,如膝蓋出現紅、腫、熱、痛,可用冰敷及固定患處作初步的處理,甚至做一些簡單的伸展動作;傷勢較重者,應該儘快尋求醫護人員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