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營養標籤制度十周年 市民意識增惟仍未識睇

營養標籤制度於2010年7月1日正式生效,至今日為止已有十年,你到超市買已包裝食物時,會否睇睇營養標籤嗎?你又懂得換算標籤上的數字嗎?

為協助消費者作出有依據的食物選擇;鼓勵食物製造商提供符合營養準則的食品;以及規管有誤導或欺詐成分的標籤和聲稱。政府於由十年前起營養資料標籤制度,要求在大部分預先包裝食物上展示營養標籤,營養標籤必須載有能量(Energy)和七種指定標示營養素(1+7),即蛋白質(Protein)、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總脂肪(Total Fat)、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鈉(Sodium)和糖(Sugars)的資料,並須列明各種涉及聲稱的營養素含量。如營養聲稱涉及任何脂肪,須同時標示膽固醇(Cholesterol)含量。

澳洲註冊營養師黃兆章(Anson)直言,推行營養標籤確實能夠加強監管食物生產商在標示營養資料的標準,以往聲稱「低脂、低糖」都是由廠商自行宣稱,而現時要標示低脂、低糖或低鈉時,必須要符合既定標準。

從消費者角度,營養標籤提高了消費者的意識,有助他們根據合格的營養標籤選擇較健康的食物,惟仍有很多人「未識睇」。Anson表示,消費者雖然意識提高了,「不過他們望住個標籤,未必識得睇同識得換算,但起碼懂得與同類產品作出比較,選擇相對較健康的一款。」因此,他認為,宣傳教育不足,必須在學校從小教育這些資訊。

標籤資料有改善空間

Anson認為,目前的營養標籤首要改善字體大小,因很多長期病患者均反映,「即使想睇都睇唔到」。其次是政府經常宣傳要「三低一高」(即低脂、低糖、低鈉及高纖),惟標籤中的「1+7」要求中,並無包含纖維。他認為,標籤上的營養資料應該加入纖維,其次是鈣質、鐵質等香港較常缺乏的營養素。此外,目前只要求標示「糖」含量,沒有分清楚是添加糖或是天然糖;前者是生產過程中,額外添加的糖分,對健康的影響最大,而「天然糖」則是天然存在於食物中,如水果中的果糖、蜂蜜中的葡萄糖、以及奶類中的乳糖,若只標示「糖」的總份量便有誤導成分。他認為應參考外國做法,將「糖」含量分類,讓消費者更清楚選擇合適的食物。

另外,香港的包裝亦可以參考英國、澳洲或法國等地的做法,將營養標籤正面標示 (Front-of-package),將食物的營養價值分級或評分,並將整體的營養分數及級別標示在包裝正面,讓消費者更加一目了然,省卻了換算的過程。即使香港未有這些「整體評分標籤」,Anson也提醒消費者在選購預先包裝的食物時,宜多留意營養標籤,選擇低糖、低鹽、低脂及高纖食物。

6 thoughts on “營養標籤制度十周年 市民意識增惟仍未識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