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復元人士披露經歷?還是不披露? 二次傷害究竟有多可怕?
膾炙人口的電影《小丑》描繪了精神病患者(下稱復元人士)在社會被污名及歧視的現象,引起了大眾對精神困擾的關注。在現今社會,很多復元人士與電影中的小丑一樣,被冠上「瘋子」、「恐佈」或「危險人物」之名,有不少被歧視的經歷。事實上,復元人士並不如大眾所想般的暴力和瘋癲。很多時候,復元人士被貼上的標籤源於大眾的誤解,因而造成了復元人士污名化的現象。當我們更深入了解復元人士後,或許會有不同看法。
重新認識復元人士-阿偉的復元故事
復元人士阿偉(化名)是一名茶餐廳廚師。他在二十多年前因為生活壓力,繼而患上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及抑鬱症。雖然病情反覆,但他靠著藥物幫助及父母的支持,現正處於康復中。在復元的道路上,他選擇公開就業,積極投入社會。儘管病況及藥物令他的記憶力逐漸變差,為他的工作帶來挑戰,但他沒有因而退縮或逃避,反而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彌補不足。現在,他的生活與大部份上班族一樣,每天上班工作,下班後便回家休息,空閒時也會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例如唱歌。阿偉的復元故事正正說明了復元人士與所有人一樣,擁有工作能力以及有權利去過有意義的生活。
公眾污名加深復元人士心中的裂痕
雖然很多精神病患者接受治療後情況得到明顯改善,但在復元路上,公眾污名往往成為他們重新投入社會的一大障礙,使他們生活各個範疇都受到影響。阿偉從沒有主動向身邊人披露自己的病患和復元經歷。他認為其他人知悉他的精神困擾後,自己必定會遭受歧視,除了會被人看不起外,工作待遇也會變差,甚至失去就業機會。當披露病況後換來的不是包容或諒解,而是另類的目光及歧視時,很多復元人士為了被社會接納,往往也只會選擇隱瞞。然而,隱瞞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阿偉表示,由於他一直需要隱藏自己的經歷,只能「有苦自己知」,內心十分難受。大眾的歧視對復元人士造成精神困擾以外的第二次傷害,加深他們心中的裂痕。
撕下對復元人士的標籤
如阿偉所言,精神困擾其實很廣泛,包括老人痴呆、抑鬱、專注力不足等,怎能以一個刻板印象來概括所有復元人士?最後,引用阿偉的話作結:「精神病跟發燒、感冒一樣,都只是一種病,有甚麼好歧視的?」當我們嘗試跨出第一步去了解復元人士的經歷,並學會以尋常目光來看待精神困擾時,或許就能除掉他們身上的標籤,對他們有多一點包容。
撰文:新生精神康復會心理學系實習生湯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