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增心血管病風險 認清熱疾病及時求醫
近日天氣熱到爆燈,在街行一會便汗流浹背,不要只顧走入室內嘆冷氣或飲凍飲消暑,但要小心增加熱中風或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特別是長時間戶外工作的外賣員、送貨員及地盤工人等。除了多飲水,在炎夏還有什麼要注意?
凡因高溫而引致的病症均稱為「熱疾病」。衛生防護中心指出,這些病症涵蓋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健康狀況,由較輕微的熱疹及熱痙攣到嚴重的熱暈厥和熱衰竭,以至可致命的「熱中風」,這疾病在香港亦十分惹人關注,尤其是在炎熱及潮濕的夏季。因此要多留意天文台發出的酷熱天氣警告,作出適當預防措施,故若有不適時,應立即停止活動並延醫診治。
研究:氣溫過高腦中風風險增66%
另外,台灣國泰健檢心臟內科醫生陳中和表示,研究發現,氣溫攝氏32度以上,腦中風風險增加66%,因為溫度升高時,血管會擴張,血流量增加,加重心臟負荷,加上天熱流汗多,水分減少,血管中的血液濃度增加,就像水管內的水少了,會被泥沙堵塞,增加血栓或血管阻塞風險。如果堵塞於腦血管可引致腦中風,堵塞於心血管可引發心肌梗塞。
陳中和又表示,長時戶外工作的人曝曬於高溫中,又進出冷氣房,溫差大,也會增加熱中風的風險;流汗過多,導致鈉、鉀電解質失衡,也會增加心律不整的風險。
本身患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更要留意,如果出現胸悶、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胸痛、呼吸困難、心悸、冒冷汗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而男女症狀不同,女性常會出現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設法為自己降低體溫,如鬆開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撥風等、飲用加少許鹽的凍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品,並盡快求醫。
五招護心減血管疾病
台灣國民健康署表示,缺乏規律運動、飲食不健康引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煙等問題,都是引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故從日常生活起,做足護心五招,便可以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護心五招:
1. 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
多進食蔬菜、糙米、全穀雜糧、少油、少鹽,並減少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建議以蒸、煮、燙代替油炸。多喝清水取代含糖飲品,並分多次每次飲少量、慢慢飲。
2. 保持規律運動:
運動能減壓及增加血液循環,建議每週維持150分鐘中度活動,如快走、慢走、踏單車及伸展操等,並可將運動融入成為一家人的興趣或親子活動,從每天運動15分鐘開始,逐漸增加運動時間。戶外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避免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烈日下運動。
3. 戒煙:
直接吸煙或被動吸入二手煙,都會增加傷害血管及心臟病的風險。
4.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了解自己的血糖、膽固醇、血壓及體重指標(BMI)是否正常。
5. 控制三高:
心血管疾病的源頭管理是控制三高,已有三高的病人應更積極在生活及飲食上控制,及遵照醫生指示定時服藥。
相關內容:
【中暑vs熱衰竭】徵狀、急救方法大不同 認住關鍵一點「臨危不亂」
極速降溫歎夾爽? 小心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