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新冠症狀|染疫後一年仍感身心疲累 「康復八式」助重建體能
本港第五波疫情持續,有專家推算全港會有440萬人已染疫;而感染新冠病毒後,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症狀或後遺症,大多數有症狀患者通常數天或數周便好轉,但亦有人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這些有可能是「長新冠症狀(Long COVID)」。理工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逾四成新冠患者在一年後仍出現「疲勞綜合症」,當中女性佔大比數,建議可透過康復治療,提升體能恢復健康狀態。
「長新冠症狀」即在感染後,不論是染疫後屬輕微或嚴重患者,其症狀仍會持續數周至數個月,主要包括疲勞、腦霧、頭痛、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或頭暈等。外國已有不少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可能會對感染者的神經系統、肺部及心臟有一定影響。其中在醫學期刊《Radiology》發表的研究則指出,100名患者並在診斷後30天仍有症狀的成年人,利用電腦掃描肺部情況,並與健康參與者比較,結果發現患者的肺部小氣道會出現損傷跡象。
理大研究:女性現「疲勞綜合症」較多
另外,本港理工大學一項最新的追蹤研究,於2020年10月展開,從本港5間醫院轉介的患者,追蹤他們於確診後半年及一年的康復情況,評估他們的心肺功能、體能、疲勞程度及生活質素等。團隊發現,118名參與研究對象,在確診後的半年和一年,逾四成仍然受「長新冠」症狀困擾,有疲勞、下肢肌肉乏力等情況,影響日常生活:
- 確診後半年內:約42%出現「疲勞綜合症」
- 確診後一年:約43%仍然有「疲勞綜合症」情況
- 由確診半年至一年這段期間,他們的疲勞評分並無顯著改變 (即沒有隨時間而改善)
- 疲勞程度與肺活量和下肢力量有關
- 成人和長者出現「疲勞綜合症」的情況相若
- 五成女性研究對象出現「疲勞綜合症」,而(男性則只有三成)
負責有關研究的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兼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表示,新冠康復者大多認為自己已痊癒,對疲勞的感覺掉以輕心,又或以為疲勞情況會隨著時間而緩和。進行不同測試後,他們才發現自己的疲勞症狀與心肺功能不足及下肢肌肉較弱有關。只要採取適當的康復治療方案,情況是可以改善的。
訓練六周肺活量下肢力量提升

為協助新冠康復者重拾健康,理大團隊制訂了一套為期六周的訓練計劃,康復者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每週進行兩次訓練課堂(每次60分鐘),以及三次家居運動(每次30分鐘),透過不同形式的運動,提升肺活量及改善肌肉力量。完成六周訓練後,參與訓練的24名新冠康復者中,大多數人的肺活量和下肢力量均有提升,疲勞情況有改善:
- 近七成新冠康復者的肺活量有所提升
- 逾六成新冠康復者的下肢肌肉增強
- 有「疲勞綜合症」的康復者中,有四分三已回復正常
循序漸進提升體能達至3R
訓練計劃包括理大團隊設計的「康復八式」(全套影片︰https://youtu.be/oXJ2PLA926k),以鍛煉全身不同肌肉組群、促進心肺和肌肉健康為目的。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黃宇樂博士表示,「康復八式」動作簡單,可按自己的身體狀況調節運動量和時間,循序漸進提升體能,達至「3R」,即重建體魄(Rebuild fitness)、重拾信心(Regain confidence)及重獲生活(Resume normal life)的目標。「康復八式」不但適合新冠康復者,普羅大眾在留家減少外出活動時亦可多加利用,以保持身心健康。
相關新聞:
感染Omicron後遺症 兩原因或致「腦霧」記性變差、易攰、人變得好迷茫
十大超級食物 抗疫兼保健養生
Pingback: 長新冠手尾長|染疫康復後半年仍有症狀 中大研究:腸道生態預測風險兼治療 | 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