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腎臟健康】三分一年輕人有蛋白尿 緊記「護腎四式」 預防勝於治療

慢性腎病困擾著全球7億人口,單是本港便估計有80萬慢性腎病患者。不少人以為年紀大、身體機能轉差才會有腎病,令不少年輕人忽視此問題。有病人組織的研究發現,有三分一受訪年輕人有蛋白尿情況,即代表有腎病風險,故呼籲大眾要關注腎臟健康,做好「護腎四式」,兼及早定期接受腎病篩查。

本港每年增約1,300個慢性腎病新症,目前有逾萬名患者已屬末期腎衰竭,截至去年年中仍有2,320人等候換腎,對患者生活及社會造成極大負擔。慢性腎病可分為5期,早期(3-4期)未必有明顯病徵,中期腎功能會下降至15-59%,患者開始出現水腫、背痛、血尿或骨病等症狀,末期腎衰竭下腎功能會跌至15%或以下,患者需要長洗腎或輪候換腎。

糖尿血壓高令衰退速度快於常人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傅鑑蘇醫生指出,慢性腎病的主因是糖尿病及高血壓,有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腎功能衰退速度較正常人快2至12倍;高血壓患者的衰退速度亦較一般人快1.5倍;惟臨床所見,不少患者,尤其三高患者認為只要好好管理工高已足夠,卻不清楚腎功能正逐漸衰退,尤其早期腎病徵狀並不明顯,部分患者更誤以為腎病篩查複雜費時,故即使醫生建議下亦未必願意檢查,反映公眾對此認知不足。

愈年輕 有蛋白尿比例愈高

為了解公眾對慢性的認知,病人組織聯會「腎友聯」(www.arpmha.org.hk) 於去年7月至8月期間,為1,709名市民進行早期腎病檢測,即場使用尿液檢驗試紙初步測試蛋白尿情況,並檢測血糖及血壓,結果發現:

  • 19%市民驗出有蛋白尿;當中56%認為自己健康狀況良好;
  • 18至45歲年輕人士中,29%驗出有蛋白尿,當中85%認為自己健康狀況良好;
  • 愈年輕的群組中,聲稱健康而有蛋白尿的比例愈高;
  • 四分一有妥善管理血壓或血糖的人士,同樣被驗出有蛋白尿,即代表有腎病風險。

身兼今次檢測計劃總顧問的腎科專科醫生鄧智偉教授認為,結果反映市民忽略慢性腎病風險,而且愈年輕愈容易低估風險;他續稱,慢性腎病或不能逆轉,所以需要及早定檢測腎功能,最簡單是先在診所使用尿液檢驗試紙,初步檢測蛋白尿,一旦發現異常,再作進一步尿液及血液化驗,檢測蛋白尿及肌酸酐比值和腎小球濾過率,根據結果而制訂合適的治療方案。他建議市民應主動向醫生查詢是否需要做腎病篩查;一旦發現腎功能開始衰退惡化,或出現微量至大量蛋白尿,便應及早治療,如病情嚴重更加需要緊密篩查。

常被誤當老人病

腎友聯會長許麗華女士表示,一般市民甚至高危人士對腎病認知不足,普遍誤以為是老人病;而且亦不知道末期腎衰竭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即使有心想做檢查,亦不清楚哪類檢查適合,往往直至出現嚴重病徵、腎臟已受損時才求醫,因此希望各界多加關注慢性腎病,及早防患於未然。

籲40歲起做腎病篩查

傅醫生補充,基層醫生應積極教育市民及早預防慢性腎病,並有責任為市民健康把關,主動安排40歲或以上人士做腎病篩查。愈早發現腎功能衰退並配合適當的管理及治療,才可延緩病情惡化。預防勝於治療,市民於日常生活中亦應謹記「護腎 4 式」,即定期腎病篩查、控制四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肥胖)、低鹽飲食,以及慎用藥物。

現年55歲的楊女士,於2015確診高血壓,一直有定期覆診及用藥,最初控制良好,直至疫情開始缺乏運動後便發現血壓偏高。去年覆診時,醫生告知腎功能開始衰退,經詳細驗查後確診慢性腎病第2至3期,腎功能下降至六成。楊女士在確診前後,並沒有察覺血尿、蛋白尿、尿頻等明顯病徵。她直言,自患上高血壓後,已開始注重飲食習慣及運動。平日不煙不酒,亦不好肥膩食物;以往喜好朱古力亦改食黑朱古力,日常用膳盡量清淡,少糖少鹽。現時雖然已確診有慢性腎病,但她仍積極面對病情,努力控制血壓,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希望可以減慢腎退化。

 (左起)楊女士、許麗華女士、鄧智偉教授及傅鑑蘇醫生,呼籲大眾關注腎臟健康,及早定期接受腎病篩查。

相關文章:
【慢性腎病】慢性腎病患者 染新冠易併發 入ICU比率高12倍
【破解尿頻迷思】尿完又尿等於「腎虧」?

2 thoughts on “【腎臟健康】三分一年輕人有蛋白尿 緊記「護腎四式」 預防勝於治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