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逝世18周年】患子宮頸癌40歲亡 子宮體癌同列十大女性癌症 成因卻不同
傳記電影《梅艷芳》上映,再次勾起大眾對已故樂壇天后的思念,緬懷她的巨星風采。當年梅艷芳勇敢公開患上子宮頸癌,令大眾關心女性癌症,至今子宮頸癌一直是女性常見癌症之一,但發病數字比子宮頸癌更高的子宮體癌,同樣不容忽視。兩者雖然同屬子宮的癌症,病癥亦有相似之處,但成因、檢查和治療方案各有不同。
子宮體癌vs子宮頸癌:發病個案較高vs死亡率較高
這兩種女性常見癌症相比,子宮體癌發病個案比子宮頸癌多一倍,而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則較高。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今年10月公布,最新2019年癌症統計數字顯示,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癌症第八位,該年有520宗新症,佔該年女性癌症新症3%。子宮頸癌更是女性致命癌症當中,排名第八位,該年共有162人死於子宮頸癌,佔女性癌症死亡總人數的2.6%。
子宮體癌的死亡數字,雖然比子宮頸癌低,女性致命癌症當中,排名第十一位,2019年共有134人死亡,佔女性癌症死亡總人數的2.2%,但發病數字比子宮頸癌更高,是女性常見癌症第四位,該年有1198宗新症,佔該年女性癌症新症6.9%。
發病*(2019年) | 死亡*(2019年) | 位置 | 檢查 | 成因 | |
---|---|---|---|---|---|
子宮頸癌 | 第八位(520宗) | 第八位(162人) | 子宮頸 | 柏氏抹片 |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 |
子宮體癌 | 第四位(1198宗) | 第十一位(134人) | 九成來自子宮內膜 | 子宮內膜活檢 | 與雌性荷爾蒙有關 |
癌變成因各不同
子宮頸癌和子宮體癌同屬子宮的癌症,但兩者發症位置和成因不同。
子宮頸癌,又簡稱宮頸癌,患處位於子宮頸,當宮頸細胞失控增生,便會形成子宮頸癌。研究顯示,超過99%的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發。HPV透過性接觸傳播,但大部分HPV感染是沒有症狀,並且會自行痊癒,部分女性持續感染高危的HPV病毒,便會增加患上子宮頸癌的機會。
而子宮體癌,簡稱宮體癌,患處位於子宮較深處,由於子宮體的癌症,逾九成來自子宮內膜,故此類別又稱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成因,主要由雌性荷爾蒙引起,例如初經來得早或從未生育的女士,一生累計的月經週期較多,身體受雌性荷爾蒙影響的時間較長,患上子宮體癌的風險相對較高。
圖片來源:癌症基金會
柏氏抹片不能檢查宮體癌
政府建議25歲或以上曾有性行為的婦女,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柏氏抹片)檢查。醫生會用小軟刷或小刮棒刮取一些宮頸細胞樣本,用顯微鏡進行檢查。若發現細胞有變異,便需作進一步檢查。
由於宮體癌位於子宮較深處,柏氏抹片是檢查不到的,患者經醫生初步診斷後,接受子宮內膜活檢,將窺器放入患者陰道,再經窺器伸幼管入子宮,吸取小片子宮內膜作檢查。
相關文章:
【卵巢癌】中年婦兩復發曾感絕望 新化療術延存活期
妳要搞清楚: 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
Pingback: 【女性健康】子宮頸癌關注月 認清症狀及早求診 | 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