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添焦慮情緒 10%媽媽患產後抑鬱
疫情爆完又爆,令人容易陷入抑鬱焦慮狀態,婦女產後的情緒健康都值得關注。公立醫院早前因應疫情嚴峻暫停陪產服務,不過有本港研究顯示,在防疫措施下於公立醫院分娩的孕婦減少,而且有孕婦出現產後抑鬱的比率上升。有鑑於此,醫管局婦產科統籌委員會早前決定,決定有限度恢復陪產服務,相信可助紓緩產婦生產時的情緒,減輕痛楚等。
《香港醫學雜誌》於去年11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了2019年1月至去年4月期間,在瑪麗醫院4,357名孕婦的數據,發現自公立醫院在去年1月初啟動「嚴重應變級別」後,產婦的憂鬱測量表(EPDS)分數明顯上升。分娩翌日錄得的抑或抑鬱指數高於10分的孕婦,更由11.9%上升至14.4%,意味更多孕婦出現產後抑鬱症狀。研究團隊認為同業應留意疫情下產婦的心理壓力及產後的即時需要,提供適切支援。
產後壓力大荷爾蒙轉變影響情緒
其實,產後抑鬱是一項衞生署曾推算每10名本港婦女,約有1人患上產後抑鬱,與世界各地數字的發病率相約。有精神科醫生表示,婦女產後抑鬱可以與壓力大和荷爾蒙轉變影響情緒有關,本身性格容易緊張或焦慮、曾患情緒病,與丈夫因生育問題及照顧BB問題曾有爭拗、缺乏協調;或在照顧BB方面,缺乏家人支援,尤其婆媳關係差,容易發生磨擦等,都會增加患上產後抑鬱的風險。
另外,分娩前後曾出現併發症、要緊急剖腹分娩,嬰兒早產或患先天性疾病,婦女過往曾經流產、難以懷孕,或對意外懷孕或對懷孕感到矛盾,都是罹患產後抑鬱高危一族。
產後抑鬱通常在女性產後6星期內出現,但亦可以於產後1年內發生。
衞生署提醒產婦或家人留意以下徵狀和表現
-大部分時間情緒持續低落,例如感到沮喪、憂愁,無故的哭泣或欲哭無淚;
-對以往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甚至湊bb;
-食慾不振;
-失眠或早醒;
-經常感到疲倦及缺乏活力;
-難以集中精神及作出決定;
-自責內疚,感到一無是處和絕望;
-過分焦慮、煩躁不安
如以上的情況持續多於2星期,並明顯影響婦女的日常生活,便應及早尋求協助。
《預防產後抑鬱錦囊》
-懷孕前作好準備,包括家庭和財務安排。
-對育兒抱有合理期望,有助適應產後的生活。
-預先學習有關懷孕、分娩和照顧嬰兒的知識,例如參加母嬰健康院的共享育兒樂研習班及產後支援小組,或參加由其他機構舉辦的相關產前講座及工作坊。
-與其他家長溝通和分享經驗,建立支援網絡,可加入網上的媽媽group。
-確保有充足的休息,例如可以托人在產後幫忙料理家務和照顧嬰兒等。
-就婆媳關係的問題及照顧BB的問題,與丈夫好好溝通及商量,尋找處理辦法,或找丈夫作中間人協調。
-抽時間進行私人休閒活動,例如散步或聯絡朋友,傾電話分享湊仔的喜樂,擁有私人空間減壓和休息。
-保持健康飲食、不吸煙及避免飲酒。
相關文章:
極度恐慌唔去產檢 孕婦4招防疫自保
【沒完沒了的疫情】家居自救方法 減低感染風險
46%港人現抑鬱情緒 開心指數僅6.16分
Pingback: 【疫情影響】電線塞尿道、洗頭水樽塞肛門 兩學童疑情緒困擾自行植入異物 | 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