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港式抗疫行為 潛在5大致癌風險

新冠肺炎回落速度緩慢,政府日前又再宣布延長一系列防疫措施,至本月20日。能屈能伸的香港人看似早已習慣,更有自己一套「港式抗疫行為」,即疫情嚴重時留家抗疫,緩和時便把握機會出外「抖抖氣」。

不過,早前有調查發現,受訪港人因抗疫平均增磅逾3.6公斤,因疫情改變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更可能會增加致癌風險。香港防癌會於去年11月中進行了一項調查,共訪問1,094人,以了解港人在抗疫下的飲食及運動習慣轉變與致癌風險。結果顯示分別有逾六成半受訪者因疫情改變運動及飲食習慣。

運動停擺

*去年4至5月或7至8月、疫情嚴重時:
-47%受訪者表示減少運動,每周平均只運動0.8日;
-較疫情前平均每周兩日,減幅達六成;
-當中38%人沒有運動,原因包括為免受感染減少外出及缺乏運動地方。

*當疫情緩和時(即去年10月至11月中)時:
-53%受訪者回復疫情前的運動習慣;
-32%人更增加運動,需要減肥及運動場所重開是主因;
-15%受訪者仍然減少運動,原因是怕感染,或很久沒運動,提不起勁。

飲食習慣大扭轉

-64%受訪者增加外賣次數;
-35%增加在網上購買食材,以凍肉為主;
-75%人在疫情緩和時會約朋友見面聚餐/外出用膳;
-9%人直認會「報復式」外出用膳
-24%人外出用餐進食份量較平常多;
-11%人更在疫情緩和時與朋友外出飲酒。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醫生表示,抗疫是場馬拉松,在疫情緩和時安全地與親友相聚亦無可厚非,但亦要同時平衡不同行為帶來的患癌風險,包括:運動停擺或久坐、上網訂凍肉、狂叫外賣或報復式出外進餐,令膳食變得多油多肉,攝入過量脂肪;另外酒精更會增加患上6種癌症的風險。

因此他提醒港人在抗疫期間也要維持健康要訣,適量的中度至強度運動,在家工作也要多站起來或走動,甚至抬腿運動,飲食方面建議外賣或外出用餐都以健康之選為主,避免進食加工肉類,以及遠離不健康的零食。

相關文章:
健康意識高 實際行動低 四成人選擇「煲劇」抗疫
抗疫疲勞飲酒放鬆 陷染疫增磅患癌風險
疫症反撲──抗疫疲勞與情緒病

One thought on “港式抗疫行為 潛在5大致癌風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