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疫症反撲──抗疫疲勞與情緒病

若說第一波疫情是考驗自我應變能力,第二波是考驗自我規訓能力,第三波疫情便是考驗自我情緒抗壓能力了。

2020年初,疫情初期,負面情緒較多反映在疑病症和強迫症等焦慮範疇。至年中,疫症數字一度大幅回落,市民情緒開始放鬆下來。下半年,疫情急轉嚴峻,厲禁繁冗,民力凋弊,民不安枕,很多人一下子承受不了突如其來的「疫症反撲」(epidemic backlash) ,負面情緒急升,更同時湧現「抗疫疲勞」(epidemic fatigue)的癥狀。

若心理上不敵「疫症反撲」,所衍生的不良情緒特徵與第一、第二波近似,包括:

(1)恐懼:身體不適是染病了嗎?自己和家人同事會突然成為感染群組嗎?更可怕是感染後未必有病癥,我會不會已變成隱性傳播鏈的一員?
(2)擔憂:縱使防疫用品已滿街有售,依然顧慮儲備匱乏,皆因擔心一個「搶」字!
(3)迷惘:做足基本防疫措施真的會沒事了?
(4)耗竭:資訊氾濫,爭拗多,疑惑更多,厭倦到不想看了,卻不敵從眾效應追看資訊!

疫情長時間持續不斷尾,第三波每日感染數字縱見回落,卻沒有歸零,無止境的戴口罩、消毒、限聚,遂容易引發「抗疫疲勞」,心理特徵包括:
(5)厭戰:矛盾的心理表現,厭戰心態,不欲掙扎甚至放棄了事。既恐懼擔憂,同時只好無奈地去跟從規訓式生活。由初時嚴格謹慎按指引防疫,演變成不情不願地去潔手、蓋廁板,甚至傾向「報復式外出」,此亦稱為「謹慎疲勞」(caution fatigue)作祟。
(6)唏噓:何時不用戴口罩?何時終結限聚令?四方八面而來的社會箝制使人窒息,並懷緬過去,認定昔日自由生活正軌已是無望恢復。
(7)鬱結:眼見失業率高,店舖倒閉,感觸未來只會越來越差?自感無力又無助,灰在思想,苦在心頭,鬱在內心。

焦慮抑鬱雙重夾擊

下半年疫情觸發出來的不良情緒,不只包含第一波疫情的焦慮症狀,還潛藏了抑鬱症狀。焦慮和抑鬱存有「共病」之關係模式,焦慮問題控制不了,隨之會擴展為抑鬱問題,抑鬱又會引發更嚴重的焦慮。我所處理的很多情緒病患個案,追蹤其情緒病歷史,都是從最開始的「一般焦慮」惡化為「焦慮症」,及後再同時患上「抑鬱症」,受「共病」折磨。當一個人焦慮時,身心會高度緊張不安,晚晚無法入睡,卻常會為自己遲睡找藉口(如手頭工作未完成、要緊貼時事、看到有朋友半夜在線)。睡眠質素差,必然導致精神摧殘、頭暈頭痛,加劇焦慮症狀。焦慮是腦袋持續地亢奮緊張的一種壓力狀態,失控而不聽使喚,為了不讓身心消耗至垮掉,大腦遂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以另一種情緒去取代焦慮,那就是抑鬱了。焦慮是亢奮緊張的,抑鬱則是低落無力的,猶如鐘擺兩極,把一個原本熄不掉的裝置去強行拔電池關機,使患者從一種情緒痛苦陷入另一種情緒痛苦,並產生惡性循環,寢食難安,影響生活,苦不堪言。

焦慮症和抑鬱症已成為「時代病」、「心理疫症」,它所設置的心理陷阱是「心隨境轉」,即是個人過份受到外間的人和事所影響,心被牽著走了。或許您會認為自己道行未夠高,「境隨心轉」難以速成,但至少先不要踩進「心隨境轉」的陷阱,多去覺察和處理「疫症反撲」和「抗疫疲勞」對自身情緒做成的困擾和打擊。若發覺身邊有人出現某些情緒症狀,嘗試耐心聆聽,千萬不要吩咐對方別想太多、刻意唱反調或盲目樂觀的說話還是別說了。受情緒困擾的人,其實對一些「偽勵志」格言最抗拒,若身邊人拍心口說「路途崎嶇、前景光明」,只會令情緒困擾者反感。此外,如有一刻您發現自己死盯著某件事,或不斷臆想一些根本未曾發生或驗證的事,那就應趕快提點自己,先做些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不要讓單一思緒糾纏下去,亦宜提早在睡前一小時關掉手機。若自感某些不良情緒已持續六個月或以上,無邊無際地過份擔憂每日發生在身邊和社會上的事情、焦慮和抑鬱互為交集,便最好儘快尋求輔導治療支援。

文:李偉儀(情緒輔導治療師)

相關文章:
「悶」何以堪
細路在學校溫馴 困屋企就精力無盡?
如何在「疫」境下 保持前進的力量

2 thoughts on “疫症反撲──抗疫疲勞與情緒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