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夏至飲食重養心 兩款花茶生津除煩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中國,香港等地區)的白晝最長。這對農產業甚有影響,日照充足,農作物生長亦較快。夏至過後,香港的白晝時間會日漸縮短。亦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在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會繼續升高,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在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
Read more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中國,香港等地區)的白晝最長。這對農產業甚有影響,日照充足,農作物生長亦較快。夏至過後,香港的白晝時間會日漸縮短。亦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在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會繼續升高,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在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
Read more芒種,又名「忙種」,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是「有芒之穀類作物可種」的意思。芒指穀類植物種子殼上或草木上的針狀物。如小麥、大麥等。這個時節氣温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適宜晚稻等穀類作物種植。芒種在古代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令,也是預告天氣開始炎熱的節氣。另外民間有說法「未食五月糉,寒衣未入櫳」,由於芒種多在端午節前後,天氣較潮濕,所以未過端午節,禦寒衣服不能急著收起來,否則會發霉。
Read more2022年5月21日便是二十四節氣的小滿。小滿代表着暑氣與濕氣夾擊,容易引發四肢疲勞、失眠、食欲下降等症狀,故養生重點是做好「防熱防濕」。
Read more「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夏季第一個節氣,意味夏天正式來臨,晝長夜短,氣溫明顯升高。中醫認為,此時肝氣漸弱、心氣漸強,飲食宜偏酸,以補腎助肝,並多吃紅色食物,如甘筍和番茄以助養心。
Read more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雨量增多,氣溫亦逐漸升高,容易出現「濕熱」,故飲食宜重健脾化濕,例如適量加入的芡實、扁豆,以作食療。
Read more「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此時春氣煥發,易致肝氣過盛,進而影響脾胃不適,抵抗力下降。中醫有「青色入肝」的說法,如時令的菠菜,便疏肝養血、滋陰平肝,此時宜食用。
Read more「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是調養身體陰陽平衡的重要節氣,同時亦是天氣回暖,非常潮濕的節氣,容易出現「濕症」,例如困倦、頭痛和腸胃不適等,所以此時應重祛濕,可適量食用粉葛,能生津止渴、利水祛濕,傳統多配合赤小豆、白扁豆等祛濕食材煲湯飲用。
Read more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代表大地春雷、萬物復甦。此時,天氣回暖,但仍乍暖還寒,易外感病發,飲食宜調肝養脾,可適量多吃山藥、大棗,以甜味入脾,兼具潤肺之效。
Read more雨水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代表開始降雨。此時,空氣濕氣較重,加上春季肝旺而脾弱,宜進食祛濕健脾的食材,如紅豆和薏米。
Read more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此時應減少進補,並更注重固腎補脾、溫中散寒,宜適量進食大葱等辛溫解表食物,有助提升陽氣,迎接初春。
Read more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倒數第二個節氣,尚未到冬季最寒冷的時候,因此稱為小寒。此時調補更有利吸收和儲存更多營養,改善人體虛損,冬季街頭小食——栗子,正是佳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