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兒童糞便內藏健康密碼 有助預測自閉症 中大研究全球首發現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腦部發展障礙,愈早介入治療對自閉症兒童有愈好的治療效果,惟目前從發現表徵至轉介確診,以及接受治療的過程需時漫長。中大醫學院早前一項研究,分析自閉症兒童「便便」樣本,首次發現糞便中與神經遞質活動有關的腸道細菌明顯較少,但卻多了5種較罕見於一般兒童的腸道細菌,相信將有助自閉症能夠早期診斷及治療。

本港自閉症患者人數逾70,000人,近年更有上升趨勢。兒童自閉症患者在社交溝通、語言及行為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礙。目前診斷自閉症需透過定時評估幼兒發展範疇,並為社交語言發展異常的小朋友進行臨床評估。不過,由於每位自閉症患者的症狀及嚴重程度有異,又沒有客觀指標作篩查,難以做到及早診斷及治療。

腸道微生態有「第二大腦」之稱

人體的腸道與腦部有密切關聯。腸道微生態通過製造和消耗身體大部分神經遞質,與大腦密切交流,例如超過90%令人感到快樂和幸福的血清素,便是由腸道微生物組製造的。以往已有研究證實,腸道微生態的轉變會影響情緒、疼痛容忍度、認知能力、行為及精神健康。腸道微生態失衡會導致許多神經系統問題,如抑鬱症。而腸道微生態更有「第二大腦」的綽號。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腸道微生物可能是神經系統紊亂的關鍵因素,其中包括阿茲海默症及自閉症。為進一步了解腸道微生態與自閉症患者的神經系統運作關係,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早前將自閉症兒童跟一般兒童的糞便細菌基因進行比對。

與一般兒童比較多5種細菌

研究人員收集128名3歲至6歲華人兒童的糞便樣本,比對細菌的種類、數量和相關功能,當中一半為自閉症患者。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與一般兒童有明顯差異。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內有五種細菌,是一般兒童腸道內較為少見。以此五種糞便細菌基因鑑別自閉症兒童的靈敏度可高達80%。
  2. 自閉症兒童的糞便樣本中梭菌顯著較多,而這種細菌會產生毒素,損害中樞神經系統。
  3. 與神經遞質活動有關的細菌在自閉症兒童的腸道中大幅減少。
  4. 腸道微生態本應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種類亦變得豐富。但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與同齡兒童比較,發育明顯落後,反映這些兒童早年的腸道微生態發育與一般情況有異。

有望作為預測自閉症工具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指出,研究是全球首次發現腸道微生態和自閉症的診斷有關。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育異常,並落後於同齡兒童。孩童時期的腸道微生態發育是成長和健康的關鍵。年幼時已出現的腸道微生態變化可能在自閉症的發病機制中擔當重要角色,因此值得進一步探討。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認為,今次研究有望彌補目前診斷自閉症缺乏客觀篩查方法的不足;更可探討利用糞便細菌檢測作為預測自閉症的非侵入性檢查工具的可行性。未來醫學界亦可探討透過重整腸道微生態和增加神經遞質的細菌,作為自閉症的治療方案,盡早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介入治療。

相關文章:
【都市通病】便秘剋星——超級食物「洋車前子」 如何食用可緩解便秘?
中大研發:影眼底相 計風險助篩查自閉症

One thought on “兒童糞便內藏健康密碼 有助預測自閉症 中大研究全球首發現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