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把握復康黃金期
每年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而中風是本港成人第四號致命殺手,醫管局數字顯示,每年平均有3,000人死於中風,有三分二的中風發生在65歲以後,但近年亦有年輕化趨勢,有8至10%發生於45歲以下。一旦不幸中風,除當下的緊急治療外,更不能忽略之後的復康治療,把握黃金期作復康訓練,將有助患者盡可能恢復狀態,提升生活質素,甚至能夠重返工作崗位。
Humans仁山優社康健專務高級物理治療師蔡嘉偉(Ryan)表示,一旦急性中風後,當病情穩定後,便應該盡快接受復康訓練,一般病情穩定後的半年,為復康治療黃金期,密集式的復康鍛鍊能刺激腦部,提升身體功能,改善體能、步姿和活動能力。Ryan又稱,不少患者中風後,因長期臥床、活動減少,導致心肺功能亦逐漸下降,容易出現積痰,嚴重者可引致肺炎。因此及早接受復康治療,能改善患者運動、吞嚥、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等,同時可以預防或減輕肢體痙攣及後遺症的發生,甚至可預防再中風的機會。與此同時,照顧者亦能夠學習「扶抱」技巧,協助患者活動,也減少照顧者自己因錯誤姿勢而受傷的機會。
引入創新醫療科技協助訓練
很多患者仍對復康治療存在誤解,以為只是「踩吓單車郁吓手腳」,但其實現時的復康訓練已加入很多創新醫療科技協助,提升訓練效能,更可增加患者的訓練興趣。Ryan表示,創新科技已應用於不同階段治療中風,如該機構引入由中文大學研發的ARIA技術「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能透過視網膜圖像分析眼底血管狀態,從而評估中風風險,準備度達九成,若評估結果為高風險,便建議接受詳細檢查,並從飲食及藥物來降低中風機會,有效預防中風。至於在復康階段,便引入VR遊戲,打破沉悶訓練患者功能及平衡力,患者需要完成遊戲任務,有助增加患者的成功感及投入感,能更積極接受訓練。
設社區復康概念滿足患者需要
很多患者於中風之後,因未能有社區或家中繼續復康治療,而迫於無奈入住院舍,但Humansa仁山優社康健專務發展主管譚慧明認為,院舍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當患者的康復進度良好,便應該返回社區或家中,才是真正的居家安老。為了讓較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可為患者選擇有貿素的復康服務,該機構設立個案專員(Case Manager)模式,以了解患者實際需要,透過針對性復康治療,協助他們重投及樂活於社區。譚慧明更說,機構首創「社區復康概念」,為患者提供上門家護服務,即在復康後期,由治療師訓練護理服務員上門為患者進行治療,讓他們多見朋友及家人,滿足中風患者的日常需要,同時減輕照顧者壓力。
大家真係要注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