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關節炎】機械臂輔助換關節 提升手術精準度加快康復

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當中最常見的膝關節發炎,患者會受疼痛、腫脹及靈活度下降困擾,若沒有及時治療,將有機會永久影響活動能力。膝關節置換手術是其中一種治療方法,惟傳統手術依賴醫生經驗,難以完全準確控制截骨過程,存在誤差風險。港怡醫院關節置換中心最近引入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有助提升手術準確度,加快患者康復速度,以及令人工關節更耐用。

現年51歲的方先生,本身體重約200磅,但仍無阻其踢足球嗜好,直至2018年,他感覺膝蓋無力及痠痛,右膝情況尤其嚴重,步行、上落樓梯均感到辛苦,連足球亦被迫放棄。其後膝蓋疼痛加劇,上班亦要戴護膝或服用止痛藥,膝蓋更變形,痛楚令他心情變差,容易發脾氣。

方先生(左一)和港怡醫院關節置換中心總監忻振凱醫生(右一)

方先生多年來尋求不同方法紓緩痛楚,包括注射透明質酸、服用葡萄糖胺、針炙等,但病情反覆。2019年末,病情急速轉差,令他開始考慮接受膝關節手術,但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未能及時解決問題。今年初他到港怡醫院求診,確定適合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已於3月30日接受手術。

手術當日,方先生接受半身麻醉,過程順利。同日下午,他在醫生及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已可下床,並利用輔助器步行,以往膝蓋承受的痛楚不再,翌日可用枴杖步行。留醫5天後,出院時已毋須使用柺杖。他目前仍在康復階段,但以往步行、上落樓梯的痛楚一掃而空,心情好轉,更期望盡快重拾踢足球的樂趣。

減少傳統人手截骨的誤差

港怡醫院關節置換中心總監忻振凱醫生表示,以往的關節置換手術由人手利用傳統工具截骨並植入假體,有機會導致誤差,使用機械臂技術便能將誤差減至最少。港怡醫院最近引進了較新的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技術,有效加強醫生的術前計劃。首先,醫生會利用立體三維電腦掃描影像,更具體及準確地量度病人所需假體的尺寸和位置。

手術期間,醫生會在相關骨頭上放置一個追蹤器,並使用儀器記錄病人骨頭的形態,以便與術前的電腦掃描影像配對。機械臂會在預先設定的安全範圍內截骨,確保過程的精確度。若超出邊界,機械臂便會停止操作,以減少周邊軟組織創傷。

採用生物型假體 增加人工關節耐用度

另外,傳統的關節置換手術採用骨水泥假體,手術時亦需應用止血帶以減少出血,有機會增加患者術後疼痛感。而機械臂手術則採用生物型假體(亦稱非骨水泥假體),假體上的孔洞有助骨頭逐漸生長,使關節更堅固,相對傳統的人工關節較耐用。手術時亦毋須使用止血帶,可減少病人的術後疼痛。

一般來說,大部分關節病人都適合做機械臂手術。忻醫生提醒,每名病人的實際情況不同,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

相關文章:
翻風落雨關節痛?
30歲現痛症 亂用藥貼 食鈣片 錯保關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