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心衰竭|兩大迷思要破解:切勿誤當感冒 應加強病情管理

很多人聽見「心衰竭」三字,便認為是非常嚴重的疾病,患者一定要臥床,無法正常生活。事實上,心衰竭只要有良好的自我管理,再配合適合治療,同樣可以改善病情及控制病徵,減低惡化及入院率;為改善患者情況,病人組織「關心您的心」推出「醫患同行.正視心衰竭」計劃,聯同17位公私營機構的心臟病專科醫生擔任計劃顧問,推動心臟衰竭的全方位管理,才能達至控制病情,重拾正常生活。

心臟衰竭即心臟不能正常、有力地泵血,成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瓣病、心律失常等,患者會出現胸悶氣喘、疲倦頭暈、食慾減退,以及出現水腫等。2019年本港因心臟衰竭入院人次超過2.1萬,據統計,三分一的第三、四期心臟衰竭患者需要入院,入院次數愈多、死亡率愈高;約一半患者於確診後五年內死亡,死亡率甚至比乳癌及大腸癌更高。近年更有研究指出,心衰竭有年輕化趨勢,18至44歲的患病率在20年間上升逾四成。

年輕患者冠心病致心衰竭

年僅31歲的蕭小姐於2、3年前因感冒大病一場,病情一直反覆,最初以為是冬天感冒較難痊癒,直至出現腳腫、氣喘、晚上咳嗽致無法趟平睡覺,雙腳更腫至無法步行,才驚覺問題嚴重,往急症室求診。經檢查後確診為冠心病,3條主要血管栓塞逾九成,需要接受兩次通波仔手術。雖然術後水腫及咳嗽情況得以舒緩,但因為血管栓塞時間過長,導致心肌壞死,已出現第2至3期心衰竭,病情無法逆轉。

蕭小姐自此便感到力不從心,日常生活嚴重受影響,簡單如行樓梯感辛苦,急步行覺吃力,空氣質素差的日子,更會經常頭暈及作嘔。日常洗澡時間要控制在5分鐘內,水太冷或太熱都不適合,因過量水蒸氣會令她抖不過氣來。此外,因心臟衰竭而導致血壓長期偏低,以致不時會頭暈眼花、無力,需要卧床休息,甚至不能工作。即使蕭小姐已確診心臟衰竭2至3年,但對病情管理認知不多,日常只會量度血壓,缺乏有系統的定期記錄病情/病徵變化,日常需服用5至6種心臟病相關藥物,但不清楚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有時亦感到困惑。

蕭小姐提醒其他病友要定期檢查,並積極留意心臟衰竭的病徵,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如蕭小姐的情況,在心衰竭患者中甚為普遍。「關心您的心」早前一項調查,探討94名前線醫生在診治心臟衰竭時面對的困難及建議,結果發現患者管理普遍欠佳,缺乏系統性的自我紀錄亦會影響病情監察,有機會增加難度。

調查:僅17%有良好管理病情

計劃顧問團隊聯席主席、心臟科專科醫生范瑜茵指出,調查結果發現僅17%受訪者,認同患者能良好管理病情,管理不足之處包括:

  • 飲食控制欠佳(17%)
  • 欠缺有系統的自我紀錄(54%)
  • 缺乏集中心臟管理中心(54%)
  • 未能有效表達病徵或病情嚴重性(47%)
  • 藥物依從性低(45%)
  • 體能活動不足(44%)

范醫生認為,調查結果反映本港患者及醫護面對的困難和挑戰,由於心臟衰竭需要醫患共同配合及努力,採用積極的治療方案,持續及軟期監察病情變化,才能提血整體療效及確保患者生活質素,因此有迫切性推出相應措施助醫患攜手管理病情。 

新治療指引倡最新黃金組合

顧問團隊聯席主席、心臟科專科醫生劉柱柏表示,心臟衰竭的治療指引過去多年未有突破,直至歐洲心臟學會上月推出2021年新指引,首度將SGLT2抑制劑納入心臟衰竭一線藥物,建議患者及早接受最新治療黃金組合「ABC+S」,以穩定病情、降低入院機會或死亡風險。「ABC」即傳統一線藥物「A」ACE 抑制劑(ACEI)或血管收縮素受體抑製劑(ARNI)、「B」β受體阻滯劑及「C」抗鹽皮質激素(MRA),而「S」是已獲不同研究證實有效改善病情及提升患者生活質素的SGLT2抑制劑(SGLT2i)。

劉醫生表示,臨床所見不少患者因認知不足而抗拒依從醫生處方服藥,例如ACEI屬降血壓類藥物,患者以為血壓正常便毋須服用;SGLT2 抑制劑有降血糖功效,非糖尿病患者又以為毋須服用。其實大部分心臟衰竭藥物都有多重療效,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而處方不同藥物來改善及控制病徵,因此患者切忌胡亂「揀藥食」、減藥、甚至自行停藥。新指引同時建議加強患者的自我管理,同樣有助降低死亡風險及預防病情惡化,故劉醫生建議患者要加強對病徵及藥物認知。 

專科醫生、病人組織及患者均期望,計劃能共同推動心臟衰竭的全方位管理,助患者重拾正常生活。相中(右起)為關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心臟科專科醫生劉柱柏、心臟科專科醫生范瑜茵以及蕭小姐。

網上自我測試

「醫患同行.正視心衰竭」計劃,製作一系列教育資訊助患者線上線下同步管理,包括設有自我測試的互動網站 (www.goalongwithheartfailure.hk),讓公眾了解自己的風險及監測病徵;詳盡的線上線下紀錄冊鼓勵患者有系統地記錄每周病徵及體重變化,於覆診時交予醫生檢閱,方便監察治療進展,一旦突然惡化亦可及時求診。

關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表示計劃盼喚起醫護人員、患者及其照顧者,以及公眾對心臟衰竭的關注和認識,助醫患同行,從而減低心臟衰竭的入院及死亡率。過來人蕭小姐也期望「醫患同行.正視心衰竭」計劃可提供更多藥物及生活上的資訊,幫助管理病情;更提醒其他病友要定期檢查,並積極留意心臟衰竭的病徵,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相關文章:
【運動猝死】運動員也出事 先天心臟病的評估和護理
【潮州人注意】心肌肥厚或遺傳病引致 忽略三大警號恐短命20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