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長期受精神疾病困擾 Emma Stone靠表演克服恐慌症
美國女演員愛瑪史東(Emma Stone)在今屆奧斯卡金像獎,憑著在《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的細膩演出,第二度獲得最佳女主角。氣質高雅、笑起來能把全世界治愈的艾瑪,原來曾深受恐慌症困擾,靠在表演中找到與焦慮共存的方式。什麼是恐慌症?
愛瑪7歲時患焦慮與恐慌症,第一次她恐慌發作是在朋友家,當時她覺得房子就要燒毀炸裂,趕緊打電話要母親帶她回家。她說,之後整整3年這症狀沒有停止,護士也沒辦法,只能在她發作時,不停死掐她的手讓她清醒。
但這絲毫不起作用,還讓小小年紀的愛瑪對醫院深深恐懼,每隔30秒她就問一次母親,「我們能不能不去(醫院)?」恐慌症在愛瑪一生中發作過數百次,困擾著她本應美好的童年,直到10歲她在演出中找到快樂和自信,逐漸治愈,獲得新生。她曾說,演出讓她暫時忘卻憂慮,活在當下,「更重要的是,表演是對正在發生的一切按下暫停鍵。擁有這樣的東西真是太好了。」
什麼是恐慌症?
根據台大醫院資料,恐慌症患者能在任何地方、時間病發,在購物、街上行走、開車、甚至是在家中坐在沙發上休息時。
患者會感到「我突然失去控制」、「我覺得快發狂」、「我覺得心跳好快,好像心臟病發作」、「我覺得呼吸急促,快要吸不到空氣」、「它來的好快,我覺得胃快要翻出來了、我的心跳聲好大聲、我好害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是不是得了心臟病?快要死了嗎?」
恐慌發作是突然在一段時間(小於10分鐘)產生極端的恐懼或極度的害怕,同時有生理及心理症狀,發作完全是在「意料之外」,發作時間不定,可相隔數小時或數分鐘。
自發性的恐慌症患者,情緒會在一個小時或延續好數小時內逐漸緩和;預期性恐慌者,是逐漸的焦慮醞釀成害怕 的情緒,一個小時內一直擔心自己快要瘋了,隨後因別的事情而忘了擔憂,因此少數情況下會像波浪般迴旋一段時間,甚至超過2小時。
恐慌症症狀
- 呼吸急促或感覺被悶住、快窒息
- 心悸或強烈心跳
- 眩暈、站不穩、頭重腳輕
- 發抖或震顫
- 喉嚨哽塞感
- 盜汗
- 噁心或覺得胃在翻滾
- 失現實感或失自我感,如:感覺不真實,像自己並不是真的存在,和環境有距離感
- 感覺異常,如麻木或手腳刺痛
- 寒顫或發熱
- 胸口疼痛或不舒服
- 害怕自己失控、要瘋了
- 害怕快要死了,有瀕死感
恐慌症病因
目前科學上沒有定論,由生理、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壓力因素等造成:
- 生理因素:與家族遺傳、體質及生理上的機能缺失有關。
- 心理因素:與容易緊張的特質、長期預期或感受到自己未被重要的人認同,因而引發焦慮及長期壓力;也和個人的信念及學習模式有關。
- 社會環境因素:快速轉變的社會容易引發個人產生壓力,長期承受壓力。
遇到恐慌該怎麼辦?
- 認識恐慌症:要知道恐慌發作後會離去,對生命不會造成威脅,等待時間過去。
- 專注並控制呼吸:呼吸過快會引發更多不舒服,透過深度及緩慢呼吸,減少換氣過度,有助穩定情緒。
- 可能的話離開引起恐慌的環境。
- 分散專注力:不要專注生理反應,做一些幫助自己分散注意力及減少擔憂的事情,如:走動、咀嚼口香糖、從100開始,每次減3的數字倒數:如 100、97、94 等、數地上的地磚、數皮夾中的錢、唱歌或洗澡。
- 撫摸地板或身邊的物體來「固定」自己。
- 緩慢呼吸結合正向自我對話。
- 服用醫生處方的鎮定劑。
恐慌症治療
1. 放鬆行為治療:每日進行腹式呼吸及深度肌肉放鬆技巧1至2次,減輕恐慌發作。
2. 阻斷性減敏感法:在專業人士安排下重複暴露在身體不舒服的狀態,練習讓身體處於恐慌狀態,減低對不舒服的敏感度,直到不再對於不舒服感到害怕為止。
3. 藥物治療
4. 改變生活習慣及人格特質:調整生活如保持規律運動、避免吃刺激性食物、放慢生活步調、增加休閒時光、學習壓力調適技巧等,也可以透過專業人士來協助調整人格特質。
其他內容:
【情緒健康】著名雕塑家朱銘疑因病厭世 醫生籲留意長期病者情緒
美國小天后Billie Eilish 患妥瑞症被取笑感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