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大腸癌年輕化】早期不明顯 五大症狀不可不防 定期檢查保健康

大便帶血,以為生痔瘡;腹部不適,以為食得太多,這統統都是大腸癌的常見症狀,而出現症狀時,病情可能已非早期,加上近年的大腸癌患者更愈趨年輕,因此定期的大腸鏡檢查非常重要,有助及早發現及治療。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癌症之一,其致命率更排行第二位,單是2019年已有5,556宗新症,死亡個案有2,287宗,佔癌症死亡人數15.4%。政府於2016年以先導形式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至今已有27.5萬人參與,截至去年11月底,有2.2萬人確診大腸腺瘤、2000人確診大腸癌,約有六成個案屬於治癒率較高的早期個案。

由於早期大腸癌可以完全沒有症狀,當病情逐漸轉壞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常見症狀如:
1,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分泌黏液;
2,大便習慣改變,如大便變稀或便秘;
3,剛大便後還有便急的感覺,但不能排出大便;
4,腹部不適,如胃氣痛、飽脹或胃抽筋的感覺;
5,體重無故下降。

腺瘤瘜肉具癌變風險

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表示,大腸癌是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形成的癌症,多數的大腸癌由一粒細小的瘜肉,在不知不覺間演變成大腸癌。而腸道瘜肉有不同類型,其中「腺瘤瘜肉」,則具癌變風險,需要切除,以防瘜肉演變為大腸癌。因此大腸鏡非常重要,有助及早發現問題,減低癌變率。

本港於2018年開始,將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於去年更全面推展至資助所有50至75歲無徵狀的香港市民,每年兩次進行一次大腸癌篩查。據衛生署估計,截至2019年9月,有約17萬人參加計劃,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個案中,約66.7%確診大腸腺瘤。

近15%病人有4粒以上瘜肉

醫療機構「香港專科」於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的大腸鏡統計數據,分析合共16,604份腸鏡報告:

發現瘜肉結果為:

  • 78.1%病人腸道內存在最少1粒瘜肉
  • 腺瘤瘜肉發現率為58.1%
  • 其中近一成半病人腸道內發現4粒或以上腺瘤瘜肉
  • 12 % 腺瘤瘜肉達6mm 以上

發現癌症結果:

  • 癌症發現個案為421宗 (2.5%)
  • 當中55歲以下的大腸癌者佔16%
  • 最年輕的大腸癌病人僅22歲
  • 或因病人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並切除瘜肉,令癌變風險降低

國際組織倡大腸癌篩查降至45歲

另外,該機構的統計數據與以往其他研究結果相似,如中大研究則發現,大腸癌在亞洲區有年輕化趨勢,55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不斷增加,本港年增1.7%,反映大腸癌已非老人專利,醫學界相信年輕化或與肥胖有關。因此美國癌症協會、美國預防服務專家組、澳洲大腸癌協會均呼籲將大腸癌篩查年齡由50歲降至45歲。

劉醫生指出,大腸內窺鏡檢查是在無痛及無知覺狀態下進行,醫生利用內窺鏡由肛門進入大腸,觀察有否發炎、瘜肉或腫瘤等疾病;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會即時利用內鏡儀器切除,並即時抽取組織樣本化驗;若瘜肉已演變成癌症,愈早發現存活率愈高,大腸癌一期的病人五年內存活率可多於九成。因此,他建議市民應諮詢醫生意見,接受大腸癌篩查或內窺鏡檢查,以預防大腸癌。

衛生署早前亦宣布,1946至1972年出生的香港居民,於今年起符合資格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計劃將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詳情可瀏覽衞生署專題網頁www.colonscreen.gov.hk或於辦公時間內致電熱線3565 6288。

劉醫生表示,預防大腸癌的最佳做法,便是大腸內窺鏡檢查。

相關內容:
【坂本龍一再度患癌】注意排便狀況 了解直腸癌常見徵狀
經常肚瀉?你可能有「腸易激」

2 thoughts on “【大腸癌年輕化】早期不明顯 五大症狀不可不防 定期檢查保健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