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肚瀉?你可能有「腸易激」
肚瀉,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在街上到處找洗手間,實在不便又尷尬。肚瀉的原因很多,其一便是「腸易激綜合症」,但原來便秘亦是腸易激的徵狀之一。到底它是怎樣的疾病?此症與情緒息息相關,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引發的學業、工作、家庭、經濟等壓力亦會誘發「腸易激綜合症」。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本港約有6.6%人士確診腸易激,為了解心理及腸胃健康如何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中大醫學院聯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於今年4月,邀請232名家長及324名就讀中三至中六的學生參與問卷調查,發現兩成半學生及一成家長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即受訪者最近一周因腹痛、腹脹、腹瀉等問題而導致部分日常活動受影響,甚至令生活質素大幅下降。
腸胃是第二個大腦
此外,逾四成學生及兩成家長有輕微嚴重程度抑鬱及焦慮症狀,分析顯示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的受訪者,會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症狀。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胡志遠教授認為,調查反映本港學生和家長們出現腸易激症狀的情況令人關注。
他表示:「腦部分泌的『血清素』會影響情緒和腸胃,若出現胃功能失調、腸易激或大腸問題等症狀,出現抑鬱和焦慮的機會也會相對上升;相反,抑鬱及焦慮亦可導致腸胃不適的症狀出現。」有說法指「腸胃是第二個大腦」,而在醫學和統計學上,亦已證明兩者息息相關,症狀甚至可以早至年青時代出現。
因此,胡教授建議學生和家長受腸胃問題困擾時,要同時留意自身的精神及情緒健康是否已亮起紅燈。一旦症狀持續出現,甚或影響日常生活,應三管齊下,從藥物治療、改善生活習慣及管理情緒健康三方面控制。
中大醫院目前已推出腸易激綜合症網上自我評估問卷,市民可為自己的腸胃健康作出初步評估,若發現屬腸易激綜合症的高風險人士,可盡快向醫生求助。

到底「腸易激綜合症」是怎樣的疾病?
「腸易激綜合症」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英文名稱為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腸道敏感或功能失調。
六大常見徵狀:
- 腹痛、腹痛
- 大便形態:過硬或水狀稀便
- 排便習慣:肚瀉或便秘
- 常有便意
- 感到排便不清
- 大便帶有黏液
** 以上徵狀與結腸癌徵狀相似,因此應該向醫生求診,不能輕視
目前腸易激綜合症確切成因不明,部分高危因素包括:
- 不良飲食習慣
- 生活壓力
- 睡眠失調
- 腸易激綜合症家族病史
- 急性腸胃炎病史
診斷和治療方法
內視鏡檢查是確診的其中一個要求。由於腸易激的病徵與其他下消化道疾病,例如大腸癌、克隆氏症等相似,需以內視鏡檢查排除此等可能性。醫生亦會向患者了解其病歷、腹痛的程度、時間、排便習慣、大便形態等細節,有機會安排抽血檢查。
經醫生診斷後,若認為腸易激綜合症可能因感染導致,會請患者提交大便樣本作檢測,亦可能需進行腹部X光,以找出結腸發炎或潰瘍的部位。
腸易激綜合症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以紓緩徵狀為主,包括:
- 定時進食,吃適量蔬果
- 攝取充足水分,避免含咖啡因及酒精飲品
- 鼓勵運動,控制壓力
-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常見於無糖甜品的人工甜味劑山梨醇
- 針對相關徵狀,醫生或會處方通便劑,如卵葉車前子殼 (Fybogel) 及番瀉葉 (Senna) 等處理便秘情況;腸胃抽搐藥(Antispasmodic)則可減少腸臟的強力抽搐活動,有助減輕腹痛或「腸抽筋」;如有腹瀉,則可以處方洛哌丁胺 (Ioperamide) 等止瀉藥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診斷,如有疑問應請教醫生。
相關文章:
【都市通病】便秘剋星——超級食物「洋車前子」 如何食用可緩解便秘?
轉季又是痕癢時 認清致敏真兇避開濕疹
Pingback: 返學返工「刺激」腸道 心情緊張致腸易激 | 活好的
Pingback: 英王妃凱特被傳患克隆氏症 症狀與腸胃炎相似 嚴重需切腸 | 活好的